首页 -> 2008年第3期

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途径

作者:施旭东 李异民




  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离不开教师实践知识的支撑,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与双向转化,即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借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提高“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鉴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场所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而且必须紧扣学科专业,因此,称之为专业实践较为妥当。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和实践方式上应该有比中职学校教师更高层次的设计。总结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经验,教师的专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兼职挂职锻炼兼职,指不脱离本职另行兼任一个职务;挂职,指受组织委派保留原职另外担任一个职务。高职院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或科研院所兼任或担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科研第一线的职务,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澳大利亚有的TAFE学院规定,教师任职一定年限后,必须辞去教职,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若干年,然后回校任教,则可获终生教职聘任。我国难以效仿澳大利亚式的教师专业实践,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使校企之间缺失人才良性互动的机制,高职院校只能选择兼职或挂职锻炼作为教师专业实践的形式。教师兼职或挂职,应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生产现场的岗位,不能兼、挂脱离实际的二、三线职务,否则难以达到兼职、挂职锻炼的目的。
  研发应用技术应用技术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作为教师专业实践形式的研发工作,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或科研院所合作,选派教师主持或参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先进技术推广,科技攻关,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等课题。科研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社会的需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面向产业的应用领域研究是校企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利益结合点。在科研合作中,双方的科技人才、科研条件可以互通、互补,最终达到互利之目的。高职院校投入一定的人、财、物力,为联系紧密、互为依存的企业和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价值在于促进参与者的认知发展、技能形成与情感体验,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只要紧密联系专业和课程开展活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例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既可以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也可以追踪科技动态,收集教学案例。开展科技下乡、下厂活动,可以用各种形式服务社会,甚至还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有偿承担一些诸如设备安装、调试、大修以及市场调查、产品销售等项目,使教师在实践中培育自己的专业情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此外,参加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试,参与学校建设与实习、实训工作等,也是对以上培养形式的有益补充。总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形成教学与实践相互交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注释:
  ①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教育与职业,2005,(29):18-20.
  ②连秀云.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2):48-51.
  作者简介:
  施旭东(1962—),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政工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李异民(1960—),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技能培训。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