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清末实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历史评价
作者:孙 萃
实业教育的历史评价
清末实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当时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他们怀抱“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信念,走上漫长而艰辛的探索道路。从实业教育的萌芽到制度的确立再到发展,无不是这些仁人志士倾注心血的结果。从最初的“师夷长技”到引入外国实业教育制度,他们为我国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乃至继续发展做了充足的准备。特别是在清末的最后十年,清政府迫于时局危难,不得不实行“新政”,在“新政”期间,清政府鉴于改变贫穷落后状况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便把发展实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清政府利用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实业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如在出国留学人员以法政、师范为主要留学科目的情况下,及时发布法规文件,对实业留学进行政策扶持,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拨出官费对实业留学生进行资助,并对成绩优异者予以“工科进士”、“农科进士”出身等奖励。虽然奖励出身的政策不免有短视之嫌,但是足以看出当时政府对实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实业教育得到仁人志士的大力提倡和政府的鼎力支持,加之新学制的颁布实施、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全国性教育管理机构——学部的成立,在客观上推动了实业教育的发展。
另外,实业教育的发展也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几千年的封建教育致使国家以代圣贤立言为人才标准,士子以争取仕宦为择业趋向。实业教育的发展,使一向为人所不齿的农、工、商等“贱业”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使从事农、工、商业的人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各种专门人才,实业教育为近代中国造就了一大批实业人才和科技人才。实业教育的发展在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冲击了封建旧教育体制,加快了旧教育制度崩溃的步伐,可以说实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也要看到,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政治因素、经济环境、国人思想观念具有紧密联系。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不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清末的实业教育与其他新式教育相比显得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实业教育虽然在清末的最后十年发展很快,但是从教育整体的发展来看,实业教育的发展还是缓慢的。尽管如此,清末实业教育的发展还是为民国初年实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末实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也可以为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霞.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历史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2005,(3).
作者简介:
孙萃,内蒙古包头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