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作者:潘建林




  当前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少。针对这一问题,在专业设置上可做如下调整:一是设立农林专业,如农林园艺、绿化等专业,但由于义乌市第一产业本身比重较轻,所以学生人数不可过多;二是重点扶植理科类专业,特别是建筑、桥梁、机械等适应第二产业的专业;三是慎重发展文科类专业,对于一些通用而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专业,可采取社会“订单"培训或短期成人教育等途径加以替代,从而促进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
  (二)提高专业与主要产业的结合度
   大力发展会展、轻纺、餐饮、机电、印刷专业会展业是义乌市的核心产业,且随着会展经济的兴起,会展专业人才必然会有大量的市场需求,但目前义乌市高职教育却没有相关专业与之匹配,所以可考虑开设会展专业。轻纺业和餐饮业虽然不是义乌市的核心产业,但也属于主要产业,因此,有必要开设轻纺、餐饮专业以弥补空缺。机电、印刷专业是2006年新开设的专业,但按照目前机电及印刷业在义乌市的发展趋势,仍需大力发展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适度发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英语、计算机应用、文秘等适用范围较广的专业上述五类专业发展相对较早,现已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应采取适度发展措施,通过稳定招生人数弱化专业的横向发展(规模化);通过专业课程的延展实现专业的纵向发展;通过降低专业学生的可替代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限制发展国际贸易等过热专业商贸是义乌市的核心产业且已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对贸易类人才的需求也持续稳定,但与之相对应的国际贸易专业却发展迅猛。2006年,该专业学生人数比2003年增长了56%。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再加上外地专业人才内迁及边缘专业人才涉足,学生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因此,应通过控制招生人数限制国际贸易等过热专业发展,实现专业发展的“软着陆”。
   尝试发展医药、文体专业医药卫生产业虽然不是义乌市的主要产业,但作为配套服务产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可以尝试发展医药专业,但一定要循序渐进。文体等文化产业最近几年有了一定的成长,特别是在“文博会”的促动下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可以采取与相关文体机构合作的方式,尝试开设音乐、民俗(如民俗服装)、体育等相关专业,以适应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提高课程与产业技能的结合度
  提高专业课比重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应尽量增加针对性强的专业课,即开设与产业技能直接对接的专业课程;二是在课程开设时间上注重阶段性,即在大一或一个学期就把基础课程学完,从大二或大一第二学期起就开始全面实施必修专业课程教学;三是合理运用选修课制度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大学期间,学生在有能力完成必修课程的条件下可自主选修其他课程,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实训实体创建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选取或编写适宜的实训教材,并将实训切实纳入教学计划;二是结合产业技能进行技能分解与技能实训,从而提高实训实体创建的针对性;三是实现实训实体创设路径多元化,可选取校内单纯实训实体建设、校内实训与商业经营混合实体建设、依托校外企业进行吸附式实训实体建设等多种方式。
  构建教师多层面知识结构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大力鼓励教师继续深造,特别是获取“双师型”资格,从而增强教师的技能;二是教师引入路径多元化,要注重引进教师专业的差异性、地域多元化(可以提高教师知识结构的互补性)、路径多元化(从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等聘请专业教师),从而尽可能避免“近亲繁殖”;三是注重教师基本技能考核,教师多层面的知识结构只有传递给学生才具有生产效益,因此,应在教师引进、日常教学、年度评选等环节中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技能,特别是自身基本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旭,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立体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陆立军,等.义乌商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徐松.我国产业群经济中的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
  [4]李华栋,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J].生产力研究,2002,(5):212-223.
  [5]唐燕萍.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职教论坛,2000,(12):21-23.
  [6]宋修波.烟台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4):60-63.
  [7]李光.发展职业和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J].职教论坛,2004,(12):55-57.
  [8]M.Porter.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5-20.
  作者简介:
  潘建林(1982—),男,浙江金华人,义乌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