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作者:潘建林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源于产业发展需求,又作用于产业递进,二者以就业为纽带,表现为以产业带动为主的交互式螺旋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业,与之互动的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则主要体现为通过知识或技能资产的输出适应、推动产业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在解决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就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因此,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就成为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重点。为此,一些学者进行了以产学合作为内容的微观研究、以结构互动理论为内容的中观研究、以科教经互动理论为内容的宏观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效,但对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互动关系中适应性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实证分析却不是很多。基于上述背景,笔者选择具有自身产业特色的浙江省义乌市为个案,运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模型等分析工具,剖析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在适应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期望能够为其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
义乌市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概况
(一)义乌市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义乌市只有义乌工商学院一所高职院校。随着义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义乌工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学院发展主要呈现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分布具有鲜明的市场特质两大特点:(1)学院规模迅速扩大。主要体现在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上,2004~2006年的年招生人数增长率分别为23%、63%、30%。至2006年底,三个年级的在校生(不包括自考与成人教育)已达5873人,共有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计算机、外语、旅游、土木工程、文秘和艺术等8个系,所开设的22个专业涉及物流、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艺术设计、道路工程等,其中印刷、机电一体化是2006年新增设的专业。(2)专业分布较为不均衡。在2006年各专业人数分布上,工商国贸类学生占47%、保险、英语与文秘类学生占19%、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类学生占11%、建筑工程与社区管理类学生占9%、产品与服装设计类学生占5%、旅游类学生占5%、机电类学生占4%。这样的专业分布能大致反映义乌市的产业特质,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
(二)义乌市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义乌市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义乌市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产业总值稳步增长、“三产”结构逐步优化、产业支撑体系趋于稳定三大特点。首先,产业总值稳步增长,2004~2006年,全市总产值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17.3%、15.1%、15%;其次,“三产”结构逐步优化,2004~2006年,在“三产”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3%、2.9%、2.7%,呈逐步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9.4%、50.9%、51.2%,呈逐年上升趋势;再次,产业支撑体系趋于稳定,作为市场型的产业集群区,义乌市已经形成了商贸、物流和会展三大核心产业,服装、针织、工艺品、拉链、纸制品、玩具、胶带、制笔、印刷等九大支撑产业,旅游、租赁、翻译、保险、交通通信、餐饮、房地产、商务代理或咨询等配套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体系。
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随着义乌工商学院“三个面向”办学思想的逐步落实,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度加大,二者的互动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错位
产业结构是专业结构调整的立足点与发展方向,只有二者达到协调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但目前二者间还存在不协调之处。如将义乌市高职教育的专业类别按产业进行划分,则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主要是农林类专业,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主要是能源、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电工电气、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类专业,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主要是医疗卫生、商贸与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专业。据统计,2006年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比如下表所示。义乌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相对较少,而第一产业基本为零。这说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主要表现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与第二产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随着印刷、纺织、金属制品、化学原料、工艺品制造等行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人才短缺就显得尤为明显。
2006年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三产”结构对比表
(二)专业结构与主要产业存在错位
对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三产”比重不相协调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专业设置与“三产”内部主要产业之间也存在不协调。根据多方实地调查,二者的关联模型图如下图所示。总体上看二者较为匹配,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设置的市场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其具体表现:一是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设置比重过大,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文秘及应用英语等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由于其可替代性较强,属于通用型专业,目前该类专业学生人数已占38%左右,比重偏大,在高就业率的“幻像”下存在市场适用性不强的缺陷;二是与主要产业关联度极强的专业还存在设置“盲点”,会展、针织等后向制造业,餐饮、租赁和咨询等配套服务业几乎没有对接专业,从而限制了相关主要产业的发展;三是专业设置市场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拓展,除图中所涉及的主要产业外,义乌市的文化(体育、音乐等)、卫生(如医药)、财经、生态经济等产业也在逐步发展,但却缺乏与之匹配的相关专业设置,从而限制了专业的市场涉及面,使得相关产业缺乏本土型专业技术人员。
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主要产业的关联模型示意图
(三)课程结构与产业技能结构存在错位
课程结构是专业结构的主要载体,而产业内的技能结构是构成产业特质的基础,因此,对二者进行适应性分析是对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研究的一种递进。当前,义乌市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与相关产业的技能结构还存在错位:一是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衡,学院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基础课过多,而专业课相对较少,即使设置了也没有真正进行专业化教学,表现为“蜻蜓点水”的状态;二是课程缺乏实训,特别是一些文科类专业,虽然有实训周或专业实习,但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训,使得所学专业与产业要求格格不入,表现出“所学不得用,所用非所学”的缺陷;三是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扁平化,虽然近几年学院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但教师知识结构的扁平化(如职称低层次性、技术资格单一性等)严重限制了课程多元化发展,表现为“不同课程,似同非同”的缺点。
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策
虽然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空间不断加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据此,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
(一)提高专业与三次产业的结合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