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师生关系与中专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作者:唐 立 张 莎 李 辉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校适应性;中专新生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高度重视。2005~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扩大招生10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达到741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809万人。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后,我国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
对于刚迈进中专学校校门的学生来讲,入学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适应,只有在短期内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个人的角色,才能为今后的学校生活奠定良好基础,才能成功地度过中专学习阶段。200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一年级阶段要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帮助学生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
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作为一种动力系统决定着师生心理互动的形式及其角色行为,并最终影响教育的结果。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学生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已敏锐地发现,只有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敬佩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默契配合,较快地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比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就强调“敬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重要性。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氛围、教学信息的传输、学生学业成绩以及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此外,许多研究也说明了师生关系对学生学校生活和学校适应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亲密型)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冲突型、依赖型)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及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虽然国内对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关系的研究不少,但尚未有关于师生关系与中专新生学校适应性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希望通过全面地探讨师生关系与中专新生学校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二者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为提高中专新生的学校适应性做出贡献。
研究对象、工具、方法及程序
对象从云南省昆明市随机抽取一所中专学校,在正式开课两周后,从中随机整班抽取一年级新生306名,发放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290份。其中女生156人,男生134人;城市学生96人,农村学生194人,平均年龄为16.6±1.17岁。
工具和方法(1)师生关系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磊参考Pianta的问卷,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该量表共22个题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完全是这样”分别记为1~5分。包括四个维度: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师生关系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 0.84,0.64,0.66,0.58,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3,分半信度为0.82。本研究中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是:0.82,0.57,0.70,0.58。(2)学校适应性行为量表。采用Merrell.K.W.于2000年编制的学校社会行为量表(School Social Behavior Scales,SSBS)测查中专学生的学校适应度。共有65个题目,分为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和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两大维度,其中前者包括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14个项目)、自我管理技能(Self-management Skill,10个项目)和学业技能(Academic Skill,8个项目)三个分量表;后者包括敌意—易怒(Hostile-Irritable,14个项目)、反社会—攻击(Antisocial-Aggressive,10个项目)和苛求—破坏(Disruptive Demanding,9个项目)三个分量表。均采用五级计分,从1(“从未发生”)到5(“经常发生”),社会能力的三个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社会能力越好,而反社会行为的三个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反社会行为越多。在本研究中六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88,0.80,0.74, 0.86,0.87,0.83。
程序在经过培训的主试统一指导下,采用师生关系问卷和学校适应性行为量表对被试(正式开课两星期的新生)进行团体施测。数据录入及处理采用SPSS10.0进行。
结果
师生关系与中专新生学校适应性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分析除冲突性与人际技能、学业技能、社会能力总分,依恋性与人际技能、敌意—易怒、苛求—破坏以及回避性与苛求—破坏相关不显著外,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性行为各因子的相关显著(见表1)。
表1 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性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下同。
师生关系因子与中专新生学校适应性行为各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师生关系问卷中的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各因子分为自变量,以学校适应性行为量表中的人际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学业技能、敌意—易怒、反社会—攻击和苛求—破坏各因子分以及社会能力总分和反社会行为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按其影响的显著程度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师生关系各因子对学校适应性行为各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见表2)。
表2 师生关系因子与学校适应性行为各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
讨论
相关分析发现,除冲突性与人际技能、学业技能、社会能力总分;依恋性与人际技能、敌意—易怒、苛求—破坏以及回避性与苛求—破坏相关不显著外,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性行为各因子的相关显著。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在对人际技能的预测中,回避性与冲突性两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并共同解释了人际技能的8.7%。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知识的授受,更是一种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全方位、深层次的相互交流,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若师生关系常出现情感或行为上的不和谐,或是学生在态度或行为上经常回避与教师沟通和交往,这表明该学生人际技能可能较差。在对自我管理技能的预测中,只有亲密性进入了回归方程,并解释了自我管理技能的7.5%。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师生关系中高亲密、低依赖、低冲突的学生在班级中有更多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淘汰分流机制下的中专学生,大多属于初中毕业生中的“差生”,他们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效能感低,加之又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严重,他们大多将教师视为自己的“死对头”。因此,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中专生,若能与教师亲密相处,在态度及行为上能和教师相互接纳,说明他们自我管理技能较高,能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在对学业技能的预测中,只有依恋性进入了回归方程,并解释了学业技能的7.1%。如前所述,中专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低,他们若能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钦慕,无疑将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增强自己的学业技能。这也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即有研究者认为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在对敌对—易怒和苛求—破坏的预测中,均只有冲突性进入了回归方程,并分别解释了敌对—易怒、苛求—破坏的13.3%、13.5%。而在对反社会—攻击的预测中,冲突性和亲密性两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并共同解释了反社会—攻击的26.5%。中专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教育中被忽视的群体,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教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这一切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反社会心理。因此,教师若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并给予足够关爱,而是冷落,甚至打击挖苦的话,必将导致学生产生反社会倾向。以往对于儿童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儿童早期在幼儿园所展示的行为定向(对抗、离开、接近)与后来一年级的师生关系相关。其中,反社会行为(对抗)与一年级的冲突、依赖的师生关系有显著相关;不合群行为(离开)与一年级儿童对教师的依赖显著相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专新生尚处于青春期,心理、行为的发展尚不稳定。因此,他们在这一时期虽表现出反社会倾向,若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引导便能正常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