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论“812”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作者:张卫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有学者通俗地将其培养目标描述为:生产“银领人才”的工厂。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规划形成具有本校特色与学生就业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所在太原大学的经济贸易系开设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国际金融四个专业,笔者将结合该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此问题与各界同仁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求日臻完善。
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内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简言之,工学结合就是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有效实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具有四个显著的一体化特征: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这种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具体表现为企业需求主导型、学校需求主导型、互动双赢型三种类型。企业需求主导型校企合作,如企业提出项目需求委托学校完成或者寻求学校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承接企业项目,实现工学结合。例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组成项目组承接许多企事业单位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工程、软件开发等任务,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困难,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委托企业完成某一环节或某一内容的人才培养任务。例如,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从对口企业聘用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为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设计。再如,我校把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安排到数字煤焦电子商务网等对口企业挂职工作。互动双赢型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双方都比较积极主动地通过多方位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2007年,我校与金蝶太原公司达成初步意向,由我校师生与金蝶公司工程师组成项目小组,联合开发国际商务模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跟随金蝶公司工程师完成项目开发任务,金蝶公司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教学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过程及对口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实现相互促进的目的。
工作业务流程与人才培养过程一体化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传统的知识单元转化成职业能力单元,将人才培养过程细分成有机联系的一系列工作业务单元。如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模拟实验课程就是从单笔会计事项凭证填制、登记入账、编制报表,到企业会计循环,最后实现会计信息管理,循序渐进逐步完成,以培养学生实用的工作技能;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则以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和归档为流程培养学生的单证处理能力。
工作岗位需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工学结合要努力做到工作岗位需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一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以学科为导向,而高等职业教育则要以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为导向。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如图1所示,应该突出与强化某一职业、某一工种、某一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而不应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产业或行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例如,我校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按照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考虑设置课程,大大脱离了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经过深入企业实践调查后,该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整合,开设了销售管理、促销策划、公关策划、营销礼仪、客户管理、商品陈列等实用的专业课程。
图1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
工作任务与能力培养一体化体现工学结合思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具体化成各项目标明确的任务,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与目的,了解工作的情境与实际。例如,我校教师编写的职业技能课程教材、讲义、教案都尝试性地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例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就按照网站推广专员、网络编辑专员、客户服务专员、网络促销专员、网络调研专员、网络交易专员、网络广告专员、网络营销经理助理、网络营销经理等岗位工作任务,细分知识模块,开展教学工作,使得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具体体现在哪个工作岗位,哪项工作任务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有的放矢,成效明显。
“812”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一套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又能形成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既能保障日常教学顺利高效,又能保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既能使学校适应市场需求获得充足生源,又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专业教育体系。
所谓“812”工学结合导向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就是围绕职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训练两条主线需要解决的8个问题,每1个问题又必须处理好2个方面的关系,简称“8个1点2面”,概括为“812”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我校在长期的高职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能够有效形成高职教育优势的专业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81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1个学校建设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2套教学管理体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根据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显然,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有近一半的时间要进行实践教学。客观上就必须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选聘既熟悉专业教学又具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员,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与职权,专门组织管理这项活动。如图3所示,现行体制下,教学校长要负责管理学校专业教学方面的所有工作,系主任负责管理日常的教学工作,要筹建新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还要承担教学任务,外出联系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工学结合项目,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人的能力毕竟是有专长的,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方面难免会顾此失彼。因此,不能沿用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应该设置两套有效分工、紧密协作的管理体系。建议高职院校参照图4所示体制建设,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1个专业设定2个以上专业化培养方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教育部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同时还要使专业能为社会所认可与接受;既要尽可能满足每一名学生、每一个企业的需要,同时还要形成足够的规模(至少构成一个教学班);既要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针对性、专门性,还要考虑学生职位变动的适应性。因此,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效实现“零距离”就业,一项有效的措施就是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设定专业化培养方向。例如,我校经济贸易系从三年级起,国际商务专业有针对性地划分为报关员、外销员、报检员、货运代理、报税员、外贸企业会计、单证员等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划分为电子商务技术开发、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三个培养方向;营销策划专业划分为汽车营销、电子产品营销、旅游营销、促销策划等方向。这样,既便于分散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也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划职业发展方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