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析《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者:黄君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体系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当前,在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的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着力研究和把握网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形式创新提供的难得机遇,从而构建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信息化进程要求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的网络教学体系。
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
网络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是由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形势与政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是最具特殊性的一门课程,具有“现实性与连续性、稳定性与变动性、规范性与灵活性并存”等特点。与其他思想政治课相比,《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时效性和变动性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仅凭学时有限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充分有效地展开的,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往往需要授课教师不断丰富和调整授课内容,形势的变化也使之存在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主题迁移的问题。建立网络教学体系,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可以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时效性强的特点。通过方便迅捷的网络,使广大学生能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及时在网络上发表看法、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与学生交流信息,及时调节学生的思想情绪。
是由教育受众的需求决定的近些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政治取向积极务实,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制约,不少学生阅读党报党刊、收看“新闻联播”等重要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他们对所关心的内容不能及时了解,更谈不上对深层次原因的理解,对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往往存在片面或偏激的一面。网络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过对海量信息的过滤、梳理和整合,不但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并且通过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加强理论引导和政策分析,在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知和价值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水平,掌握观察、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知的水平和能力。
是由教学组织的不足决定的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组织主要有两方面的不足,而且这些不足囿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短期内难以得到改观。一是大班教学形式,往往一个教学行政班级要安排一二百名学生,授课几乎成为作报告,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如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师生对话等难以实施,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二是没有建立相对稳定、数量足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优质教学资源分配上必然出现不均衡现象,教学效果自然参差不齐。建立网络教学体系,则可以有效弥补以上不足。首先是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不充分、讨论不深入、涉及不到位的问题都可以在网络上继续学习和探讨;其次在网络教学中,能够组织理论素养高、责任感强、对相关专题内容有深入研究的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均衡共享。
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
网络教学体系的原则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又包括变动不居、常讲常新的当前形势和热点问题,它涵盖了当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防和外交等诸多领域;教学内容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的庞杂性、内容的宏大性、发展变化的动态性都要求教学准备要充分、教学内容要充实、课程资源储备要充足,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体系的基础性原则。
交流地位的平等性在网络中,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模糊化和地位平等化。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交互性”、“自决性”,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作为信息资源的控制者与支配者的地位。在多维、开放与共享的网络教学体系中,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权威”必然弱化,教育受众教育参与的自由权、信息选择的自决权、价值认同的自主权得到放大。网络教学体系当中教育主体地位的弱化和受众地位的彰显,决定了在网络教学体系构建中教师与学生不但在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发布信息上是平等的,而且在人格、地位、权利上也是平等的。因此,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尊重人的主体权利与独立、自由、自主的存在状态出发,把发掘和提升人的主体性作为价值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从这个意义来说,平等性是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体系的关键性原则。
教育手段的“合规律性”“形势与政策”是政治色彩最浓、政策导向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十分明显。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个体意识、自主意识增强,权威意识、服从意识减弱,他们鄙视说教,推崇智慧的分析、思考与创新,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某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课程目的的显性要求与大学生学习特征的冲突,既是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凸显了该课程网络教学“合规律性”的要求,即必须选取契合受众心理与情感所需的教育手段,才能吸引受众,使网络教学真正取得实效。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麦克莱伦(James E. McClellan)曾说过:“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地判决,因为实践这些美德都要求一种自觉意识和自由选择的品质。”所以在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体系时,要遵循网络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规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以活泼内隐的方式使教育主体的信息与价值目标真正进入受众的心灵世界,从而实现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
教师素养的现代性在网络化教育环境下,教育的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遭到了极大的挑战,对教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育者受到年龄、精力与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往往落后于受教育者,在信息占有上甚至不及教育对象。教师要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掌握网络教育的“话语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其次必须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如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再次是培养参与大学网络文化生活的意识,体验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以及他们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努力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
“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
教学体系设计与内容安排
专题学习模块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动态变化、体系开放、线多面广等特点,教学体系的安排要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教学的系统性,教学内容以专题研究、动态呈现、滚动推进的方式更符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教案、电子教材、教学案例、参考资料、阅读延伸和影视资料等以专题的形式统筹整合,严格按照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规划并深入研究每个学期的教学专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