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建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戴明元
关键词:建筑业;复合型人才;应用英语;教学模式
建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不断向国外拓展,国外建筑公司也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国际监理公司因国际项目等原因也介入了国内工程项目的管理,建筑市场国际化离我们已不遥远,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业需要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建筑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目前,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具有的最突出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当然,国内大型建筑企业也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特别是在各类专业性较强的工程施工方面,技术优势比较明显。如铁路、隧道、水电站、体育运动场馆等。依靠这些优势,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承揽了一些土建工程及劳务输出项目,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建筑施工一线“懂英语的,不懂工程,懂工程的,不懂英语”的窘迫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一个大的施工现场配一两个翻译完成语言沟通工作,是我国多数国际承包公司的做法。但一个项目有项目经理、工程师、工长若干人,还有材料采购、生活采购等等,都需要语言沟通,工程量计算、来往信函、现场会议、接待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工程索赔等也有语言沟通的问题。因此,出现了一个项目有时可以没有项目经理,但不能没有翻译的现象。这既影响了企业形象,又影响了工作效率。因语言障碍引起的甲、乙双方在工程技术上的误解有之;因语言障碍引起的劳资纠纷有之;因语言障碍导致指挥不力,工人在工作中不知所措,影响工程进度,不能正确理解施工规范,影响工程质量,不能提出正当的施工索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也有之。在国际承包工程中,既有语言不通的艰难,也有懂语言但不懂工程的尴尬。因此,要适应建筑业的发展,拓展国际市场,必须培养既懂外语、又懂建筑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中,有必要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国际建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建筑企业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外部市场环境更为宽松,有更多承揽国际工程项目的机会,入选ENR225强排名的中国公司已有四十余家,有实力的私人企业也开始在国外进行房地产等建设项目投资。但是,与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相比较,国内建筑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自身不足非常明显,如获取工程项目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投标能力较弱,导致中标机会较少;缺乏熟悉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同时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复合型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国内建筑企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正如一位公司老总所说:“我们有一流的建筑专家,也有英语‘专业八级’的翻译,但既懂建筑,又懂英语的人才却很少。”
从事国际建筑承包工程需要熟悉国外的管理方法、施工规范,需要懂英语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外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去适应,也迫切需要懂英语的专业技术人员,语言成为相互沟通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建筑类职业技术院校开设英语结合专业、专业结合英语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国际建筑市场从事承包工程的建筑公司大多数采用聘请翻译的方式解决语言问题。但翻译往往不懂工程,很难适应工作需要。从建筑业发展和市场调查的情况来看,建筑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和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企业,亟需既懂英语,又懂工程的技术人员。如某建筑集团,能看懂英文标书、可从事国际招投标的技术人员仅有3人,远远满足不了公司对外发展的需要。某国际公司在国外建筑市场聘请了十余名翻译,但他们觉得翻译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对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工程师首先要使翻译明白,翻译才能较准确地与对方交流,工作起来比较麻烦。许多在国际建筑市场有承包工程的企业,都希望在工程一线有一批既懂英语,又懂工程的招投标及国际工程承包管理的技术人员或工作人员,以满足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
“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建构
建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建构旨在将英语知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进行整合,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为建筑业培养一批既懂英语,又懂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建筑业对外发展的需要。经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查与专家论证,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可行的,并且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学模式定位该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是有较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懂建筑英语,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英语专业的专门人才;培养的是施工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具有一定的建筑知识、管理知识及招投标知识,能运用英语和建筑专业知识从事国际承包工程施工的一线管理人员,而不是建筑师。换句话说,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是精深、全面,而是坚持“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应“会英语,懂工程,知管理,善交际”,能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以满足国际承包工程和建筑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该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懂得建筑法规、Fidic合同条款、施工规范,具备一定的招投标、工程造价计价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该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规格应是: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能在建筑行业、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计价与工程管理工作,也能在建筑类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双语教学。
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知识与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该教学模式的要求是构建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培养国际建筑工程承包方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职业能力:(1)具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建筑法规等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具有自学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4)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拓宽人文科学知识和科技知识;(5)掌握招标投标、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6)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7)具备识图、工程量计算等基本技能;(8)具备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基本技能;(9)能熟练地应用英语知识和建筑专业知识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和项目施工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包括:(1)基础类知识:哲学、计算机文化知识、法律基础、建筑法规、外交礼仪等;(2)英语专业类知识:综合英语、建筑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3)建筑专业类知识:识图与构造、建筑概论、建筑材料、建筑工艺、Fidic合同条件、工程索赔、施工规范、标书范文、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等。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包括:(1)基本要求: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口译能力,具有从事施工一线管理及技术工作的能力等;(2)较高要求:能熟练地应用英语知识和建筑专业知识从事国际招标投标、涉外建筑工程管理、涉外企事业单位文化交流、职业技术学校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工作等;(3)其他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