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关于示范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施 霞 胡克祖 申寻兵
关键词:示范;动作技能;表象
示范也叫观察学习,是人们学习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尽管示范在技能学习和形成过程中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教学方法,但是从心理学角度针对示范的研究并不多,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和动力性系统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表象是技能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过程,表象的清晰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能形成的速度与准确性。在本文中,笔者拟介绍有关示范的两个理论,探讨示范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进行示范提出几点建议。
关于示范的理论
认知调解理论(Cognitive mediation theory)认知调解理论主要来源于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调解理论是其中用来解释示范过程的。这个理论提出,观察者对观察到的示范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学习者使用这种编码信息作为行动的指南。班杜拉认为,当存在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产过程、动机过程等四个子过程时,示范是有效的。①注意过程要求学习者注意示范所提供的明显线索,然后将这些信息保持在记忆中;除了在记忆中储存信息外,学习者还必须提供标准行为所需要的力量;最后,学习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来模仿观察到的示范动作。很多研究者发现,示范对于加速技能的学习和执行是很有效的。同时,谢菲尔德(Sheffield)和班杜拉认为,示范发展了“认知表征”,但是这种认知表征的性质是模糊的,示范给行为提供了标准(谢菲尔德称之为“知觉蓝图”)作为行为觉察和纠正的依据,示范和练习是基于相同的认知过程的。②从这个方面来看,根据运动行为理论,运动被GMP(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控制,GMP控制所有的行为。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了批评,Collier ,Wright和Gentner认为,GMP编码是执行任务的动作的顺序,以及在动作中需要的相对的时间和力量。③当GMP选择完成目标时,需要确定其参数,决定使用的时间和力量,练习使技能学习者能够选择合适的GMP来完成任务。而且,从认知的观点来看,示范使技能学习者学到一个新的GMP——动作的顺序、相对的时间以及运动的参数。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将示范过程中观察到的信息转化为符号进行编码,形成表象,从而为技能提供指导和操作标准。表象是示范与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中介。同时指导者可以通过反馈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模型的动力学观点(Dynamic view of modeling)谢菲尔德和班杜拉对示范的解释受到了Scully和Newell 的批评,Scully 和 Newell提出,示范理论的注重点应是观察到什么,而不是怎样观察。④此种观点源于Gibson的视觉的直接知觉的观点,直接知觉的观点与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相对立。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人们完全可以利用观察到的信息知觉外部世界,而不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考验假设。在此基础上,Scully和Newell提出了示范在技能学习中发生作用的新理论——模型的动力学观点。这个观点质疑表象的必要性,认为表象并不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必需的,个体不需要将从视觉系统获得的信息转化为认知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在分析了有关一些文献后,Scully 和Newell提出,示范过程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信息是相对于技能的拓扑特征。他们进一步提出,学习者可能学习到这种相对的运动模式,然后从中学到怎样确定运动类型的参数。
示范与表象
由上述理论可以看出,示范与表象具有密切的关系。表象被认为是提高技能学习效果的另外一种认知过程。⑤Richardson 把表象定义为“自我知觉的准感觉和准知觉”。有人以“符号学习理论”解释技能学习中表象的效应。“符号学习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将行为的心理蓝图编码形成一定的符号,这种认知表征在表象阶段用来引导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学习者复述这种表象,利用表象信息引导和提高技能。与示范类似,表象的作用已经被很多实验所证实。⑥
一些研究者发现示范与表象过程是类似的,这两种过程都包括认知表征的使用及复述和技能的执行。⑦在示范过程中,关于技能的信息编码成为认知表征,同样,在表征过程中,可以从记忆中回忆认知表征与表象。班杜拉提出示范涉及提取符号编码,认为示范与表象涉及的认知过程是一致的。在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论中,示范与表象被看成是相似的过程。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看成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认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的基础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他人的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示范与表象作为他人的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通过观察他人的技能可以影响对功效的期待,并因此改变行为。有很多研究者发现,示范与表象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而且还发现了自我效能感与技能成绩呈正相关。
尽管示范与表象是相似的过程,二者关键的区别在于最初刺激的轨迹。表象作为一个认知过程涉及回忆在记忆中储存的感觉信息,当外在刺激不存在的时候可以将技能加以执行。而在示范过程中,通过外在刺激可以提供技能的标准。在对示范的研究中,通常使用录像或者现场示范,而表象过程通常需要学习者从记忆或者过去的经验中唤起心理表征。尽管两者的过程是相似的,但示范需要外部刺激,这种刺激通常是视觉的,而表象则不需要。
有效示范的方法
了解了示范与表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探讨在技能形成过程中怎样的示范更有效。
新手观察新手的示范以往人们认为,示范都是由熟练的专家所进行的,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在一些情境中,可以让初学者观察其他初学者的练习。如果在同一时间内没有足够的空间与设备供学习者练习时,观察其他初学者的练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示范方法。这种示范方法可以使学习者观察其他初学者的练习,从其他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中,发现自己与其相似的错误,并找出解决错误的方法,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技能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两两配对,使其互相观察。
何时运用示范最有效根据模型动力学的观点,在示范中学习的是一种相对不变的运动模式,当学习一个新的协调形式而不是已经习得的运动模式的参数更新时,运用示范最有效。一些研究者用标记点技术(point-light technique)研究发现,观察者从示范中获得的是相对不变的关系,如果学习任务是让学习者协调已有的运动模式,修改运动参数,这时的示范效果并不好。同时,在示范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频繁地进行示范。
减少示范次数,避免使注意容量超负荷中心资源容量理论认为,注意是人类可用于各种作业和过程的容量有限的通用资源,有效资源的数量随唤醒水平和作业要求的变化而波动。只要注意的资源要求没有超过有效资源容量,多任务的操作并不难。但是,一旦超过资源容量,工作绩效将显著恶化。因此,在技能示范过程中,不要进行连续的言语解释,同时应减少示范次数,没有必要在每次练习之后都给予示范。如果需要将观察者引向技能的关键方面,必须使用简单明了的注意指向线索。同时,应确信观察者能看到示范的关键特征,可以在示范前用言语将观察者的注意引向这一方面。对反馈的研究也发现,如果每次练习之后都给予反馈,反而不利于技能学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