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马斯洛创造性理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

作者:张翠莲




  其二,在人才培养上,以社会需要为本位,忽视人的主体性培养。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学生学到的仅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缺乏本专业未来发展的理论和能力准备,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职业人,而没有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职业人,导致学生沦为工具;三是缺乏对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对以后从事的职业心怀疑虑,难以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由于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人性”的因素,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自身定位模糊,工作态度消极被动,对工作缺乏明显的兴趣与热情,不愿吃苦耐劳,这样就很难发挥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较大的满足。
  借鉴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或许会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首先,在设定高职人才标准时,不仅要注重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新发现、新方法等应用领域的实际作为,更要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接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训练,把自己培养成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理性思维能力很发达,但却迷失在个人的荣辱得失中,丧失了道德良知,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其次,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人,更要培养一种以创造性态度和方式生活的人。这种人专注于问题研究,乐于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极大的满足。马斯洛曾举了一个精神病医生的例子。这个医生从来没有创造出任何理论和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但是他乐于帮助别人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他把每一个患者都看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解决全新的问题,甚至在最困难的病历上,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纵观我们的人才培养,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思维、能力、素质等的培养,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很少关注培养一种以创造性眼光洞察生活、以创造性态度对待生活的人。就当今的现实而言,很多人迫于现实,不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者不能承受工作中的单调无聊,或者仅把工作当作获得外在资本的手段等等,从而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因此,培养以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生活的人是当前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再次,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要尊重人的个体性。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人类普遍具备的东西,也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的东西。这种个体性是人对自身的确定,没有自我确定,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马斯洛认为,这种个体性通过“内部声音”、“内部呼声”表现出来。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倾听自己的“内部声音”,发掘自己的内在追求,把学生的内部创造力量激发出来,而不是把学生都看成一个模样,把他们变成没有个性的机器。
  最后,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要引导学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处理人性的对立。生活中总不免会有理性与情感、自私与无私、成长与倒退、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等的对立。马斯洛认为,如果采取限制、压抑一方而鼓励发展另一方的方式,就会造成各种心理冲突,不利于人性的完善,也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如果能将二者整合起来,使其同时服务于完善人性或者满足某种价值追求,就会有更多的心理力量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同时也会有利于一个人以一种更健全和谐的方式生活。
  总而言之,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虽然有其缺点,比如对创造性缺乏一个明确、科学的界定,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体系,但是他把创造性与人性的健康、人格的完善联系在一起,呼唤人性的圆满,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62.
  ②(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65.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林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张翠莲(1976—),女,安徽萧县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日制伦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