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略论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及其培养

作者:马 斌




  摘要: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条件的综合体。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使学生获得并提高职业素质为宗旨,以强化岗位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必须大力开拓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特征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概念素质包涵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们在举止、仪表、礼貌、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锻炼,二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造诣和水平。概括起来说,素质主要指人们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进行学习、磨炼、涵养和陶冶,经过长期努力所获得的某种能力和态度。职业素质指的是通过学习和锻炼,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与道德操守的总和,即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术与工艺、职业设计与创造的情感、规范、能力及其水平。所谓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与技能教育以及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内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条件的综合体。这里的内在条件,主要是相对于职业岗位和社会环境等客体而言的主体机能,这种主体机能排除先天的自然素质,主要是指高职生通过后天的学习、交往和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社会价值和职业意义的身心组织的要素、成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并表现出职业行为中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就其结构而言,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大致应包括:(1)政治思想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民主意识、社会理想、爱国情怀、政策理解能力等;(2)科学人文素质,包括科学态度、人文精神、知识结构、治学方法、学习理念、信息链接与处理能力等;(3)道德法纪素质,包括法治观念、纪律意识、内省习惯、责任感、良心正气等;(4)审美情感素质,包括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职业美感等;(5)择业创业素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技巧、职业兴趣、创业才能与智慧等;(6)劳动技能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设计艺术、操作维护与革新改进的本领等;(7)团体协作素质,包括合作协调意识、包容友好态度、和谐理念、共赢认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8)创优心理素质,包括敢为人先的思想、不屈不挠的意志、人有我优的竞争意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等。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特征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具有自身的特征,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岗位性或曰专业性。虽然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构成中具有共性与普遍性要素,但这些要素都是以职业岗位(群)为中心、以专业技能为主轴、以胜任职业需要为目标的集成模块,定向性、岗位性或曰专业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2)综合性或曰整体性。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不是单一的某项品质、才干、技艺或素质,而是以职业技能为经、以职业道德为纬,汇集了理想情操、为人处世、革新创造等多个方面,知、情、意、行等多种成分,感性与理性、浅显与深厚等多个层级的综合体,其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职业素质的绩效是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思想道德修养与多种能力有机组合、有效渗透的整体效应。(3)发展性或曰可塑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行业、专业及其相关职业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岗位要求日新月异,因此职业素质是一个伴随社会发展的可变量。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形成的,其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扩展、丰富、深化、延伸的动态过程。从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事实上就是职业素质从量变到质变、从零散到稳定、从低位到高位、从欠缺到完善的过程,是职业者的重塑与再造过程。
  
  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使学生获得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宗旨,以强化岗位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高职教育不是学科型教育,因此,特别强调从浩如烟海的智能体系中选取“必需、够用”的精干部分,搭建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结构框架。高职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教学计划、课程及质量评价标准都应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导向进行编制,一切教学工作都应以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模块也好,要素也罢,必须基于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围绕其职业能力的轴心,选用必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牢牢抓住增强学生职业技能这个核心,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客观地说,没有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需要,便没有有效的高职教育;没有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正确的教学选择,也就失去或弱化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高职院校强调教学的实效性,是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首先考量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机构成,即高职生从业时究竟需要哪些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术、能力与素质,然后打造出教学课程的“集成模块”,制定出教育教学、实训实践计划,并考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诸多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以使高职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完成职业任务和胜任岗位资格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即相应的职业能力。
  有利于师生将全部精力聚焦于学生发展的核心基于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教师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加以设计、取舍,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岗位能力应根据职业岗位职责的需求加以确定,并据此开设相应课程及技能训练项目,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相接的教学计划进程表。对岗位职责所需德行、技能、最终绩效目标及知识的构成与分解,应真正地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职业岗位需要什么,高职生就应该懂什么、练什么、会什么,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上就不会含糊不清,否则,就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高职生的学习时间极为有限,因此,从其进校之日起,就应当使其树立“四业”理念,即职业意识、专业兴趣、行业观念与敬业态度,继而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有利于高职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高职人才的规格定位是技能操作型而非学者研究型,是上岗胜任型而非预备见习型,必须满足实用且“零适应期”的要求。因此,只有强化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才能使其具备胜任岗位的各项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条件,才能促进高职生在技能与德行诸方面并行不悖的发展,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高职生的职业素质问题,实质就是高职生的生存本领问题,也是高职生的职业资格问题,是能否获得职业准入资质的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开拓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焊接校企文化,搭建校企亲密接触平台一方面,学校要大力举办诸如“企业文化节”等活动,在校园中“移植” 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挥校园文化强烈的反哺功能,使高职生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大力宣传、弘扬企业的市场经济观,强化对学生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认知、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观念、纪律观念的教育,通过校企文化合作以及高职生的积极参与,对企业文化进行过滤、选择、影响、带动,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并使学生尽早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要积极构建校企互动机制,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一要“请进来”,把企业家、创业者请进校园,做兼职教师、专业顾问;二要“走出去”,让学生利用好每一个假期,到企业去跟班、见习,使学生亲临其境;三要“抬进来”,将企业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安装在校园之内,给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真的演练平台,使学生在技术、心理上达到上岗“零适应期”的标准;四要“打出去”,就是将校企合作、师生合作攻关研发的技术、工艺等专利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创造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可以使高职生尽早懂得职业是什么,职业做什么,职业为什么,职业靠什么,职业忌什么,增强高职生对职业的认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