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东盟小语种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改革
作者:李翠霞 粟景妆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小语种;人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强。2003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随着“两会”的举办,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不断加速,南宁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为1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是2001年的4.3倍,实现了贸易额6年翻两番。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10国将建立联合自由贸易区,届时贸易区的生产总值将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从经济规模上看,这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国家在陆路、水路相连的我国广西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是我国贸易进入东南亚的“桥头堡”,是沟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市场最主要和最便捷的海陆通道。广西也在积极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共促“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与相关国家开展了愈来愈密切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正是在这一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对东盟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
东盟小语种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
市场对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状况2001年以前,我国开设东盟国家小语种专业的有北京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2003年之前,这些院校培养的东盟小语种人才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2004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不断加速,为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我国的服装、建筑、旅游、水电、教育等行业纷纷开展与东盟各国的合作。目前,高校培养的东盟小语种本科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平均供求达1︰3.6,有的小语种人才供求甚至达到1︰8。广西民族大学自2000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很多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被用人单位“预订”了。
高等院校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状况在强劲的市场需求下,东盟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成了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小语种的行列。在毕业生就业非常乐观的情况下,各高校纷纷增开东盟小语种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之前,广西民族大学只有越南语、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4个小语种专业,近年来又增设了缅甸语和印尼语2个专业。6年前,小语种专业每个班最多只有20几个学生,而现在越南语、泰语两个专业加起来已有70多名学生,2006年小语种专业招生人数近200人,是2000年的两倍。看到东南亚小语种如此热门,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东方外国语学院、广西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也在近年开设了东盟小语种专业,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增开了柬埔寨语,并将继续增开马来语等东盟小语种专业。
东盟小语种高职人才
培养存在的问题
广西是我国对东盟国家开展贸易的“桥头堡”,对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最直接。目前,除北京、云南、广东等几所大学开设小语种专业外,广西本土大专院校已成为我国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最主要的基地。自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开始,对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小语种人才基本供不应求,各院校纷纷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有的学校为了争取生源仓促上阵,招生办学的条件不够成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析当前广西东盟小语种高职教育的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经验不足广西的东盟小语种高职专业建设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据了解,广西最早开设高职东盟小语种专业的时间是2000年,当时只有越南语专业,泰国语、柬埔寨语专业是近几年增设的。新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首先是专业培养方向不是非常明确,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再次是教材不完善。由于高职东盟小语种专业是新开专业,市场上尚未有相关高职教材,各高职院校不得不沿用本科教材或使用校内自编讲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高职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
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广西培养东盟小语种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院校只有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尚未设置博士点。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是从2002年开始的,人数从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人,硕士毕业生数量非常有限,外省高校毕业来广西高职院校任职的相关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这就制约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因此,广西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许多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偏大,教授、副教授数量较少。
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高级“蓝领”人才,而广西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视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能力较单一、层次较低,既有贸易专业知识、又掌握东盟语言的高级人才太少。在2007年春季的一次招聘会上,众多招聘越南语人才的单位都要求毕业生除熟练使用外语之外,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知识。有外语专业背景、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或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薪水很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需求反映出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知识面不够宽,综合业务能力不够强。目前,熟悉东盟小语种的高级翻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物流人才也很紧缺,已被广西列入人才重点开发目录。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院校缺乏充足的实践环境,尤其是与经贸、企业、跨国管理相结合的实践环境更是稀缺,很多小语种专业毕业生直到毕业前都没有涉外实习的机会。从各院校招生就业办提供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调查中发现,各用人单位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表现不满意,主要是由于外语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实践能力差,不能将外语应用到相应的行业工作中。
对东盟小语种高职教学改革的建议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要找准自身的定位,面向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现在广西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的高职院校有很多,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要使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须加强学科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拟就高职院校东盟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注重师资培养多样化新专业往往在学科和师资方面不够成熟,高职东盟小语种专业也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力度,使东盟小语种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加强学术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特别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到相关语言对象国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及时弥补高职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