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作者:张秀芳




  摘要:近年来,校本培训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明显。作为一种培训理念与继续教育模式,校本培训同样应该而且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得以实施。在校本培训中,要选择适当的模式,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建立校本培训保障体系,推进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师资培训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
  
  我国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办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由高职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所带来的办学质量问题不容忽视。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选聘与培训。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培训成为教师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明显。作为一种培训理念与继续教育模式,校本培训同样应该而且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得以实施,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科学认识校本培训,建立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校本教师培训机制,是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校本培训的特征
  
  教师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主要基地,以教师与学校的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校本的内涵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主体”,即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为本,以现有的发展为本,以深刻而明晰的办学理念为支撑。教师校本培训有别于其他培训,有其自身特征:一是教师校本培训所追求的是发展校内人力资源,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注重教师的能力建设,致力于尽快使教师达到专业化的要求;三是直接指向学校发展,旨在探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四是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从学校与教师的实际出发,培训内容充分体现差异性、实用性与针对性;五是体现组织的自我主体性,校本培训多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来自学校内部。虽然也需要校外专家的指导,但校外专家应与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教师校本培训对于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使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走质量内涵型道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大都能认识到教师培训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有长期或短期的培训计划,对培训有一定的投入,但却往往只是将培训作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战略。教师校本培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处于边缘化状态,甚至正在逐渐缺失。
  培训需求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对教师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没有将本校发展目标与教师的生涯设计相结合,使得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学校只是在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教学、科研业绩不佳的情况下才临时安排教师培训,仅仅为满足短期需求和眼前利益,无法达到培训计划的预期效果,使培训计划的价值大幅度降低。
  培训师资不理想,课程设置不合理黄炎培在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时,对教师的选聘主张“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就是说专业课程要聘用“双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不可得的情况下,应着重聘用有职业经验与动手能力的教师。这一思想对高职院校校本培训可资借鉴,即选择培训教师时,应首先聘请有职业经验和实操能力的教师,培训效果往往比较明显。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大致沿袭高校教师培训聘请学术界知名人士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进行培训的做法,这种方式的培训效果有待研究。只有真正做到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教师素质与学校竞争力。培训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课程取向决定着教师学习什么,是影响教师学习的关键问题。亚太教育学会会长、香港教育学院研究与发展中心总监郑燕祥教授认为,教师培训的课程和方法应该从以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为本、以考试中心和导师为中心的模式适当转向以多元思维创造力为本、以学员为中心的模式。这是因为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从强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内在效能到强调满足家长、社会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为目的的外在效能,再到强调以培养学生多元情境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未来效能的转变。当前的教师校本培训多以学习和掌握既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心,不能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培训方法单一枯燥,使教师失去了对培训的兴趣,而培训的深层次作用恰在于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校本培训应该强调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开发。
  培训效果与评估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保证有限的培训投入产出理想的培训效果,对培训效果难以评估。首先,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仅局限于培训过程中,或者停留在培训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考试过后就不再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培训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脱节。其次,培训评估不全面也是常见的问题。多数培训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受训教师的工作行为与态度的改变、工作绩效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和为学校带来的效益上,评估工作停留在初级层次上。再次,对评估记录缺乏系统管理。每次培训活动的评估情况缺乏系统的记录,对评估所用的方法、测试内容、受训者完成情况、测试结果等都能够完整记录在案的学校不多;即使有关培训内容有所记录,也多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是零散、无序的,没有建立起培训信息系统。这都不利于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分析,不利于下一步培训工作的开展。
  成果转化环境缺乏培训后返回教学岗位,教师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但在教师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管理者与同事不支持、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等。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环境导致“培训没有太多实际用处”的观念产生,也对培训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完善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完善校本培训机制,采取合适的策略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符合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现实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分析培训需求增强培训效果的关键在于把握需求。教师校本培训的需求来源,一是工作要求的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二是学校人事的变化,升职、降职、新老交替产生的培训需求;三是绩效的变化,绩效不足自然产生培训需求。对培训需求不仅需要管理层加以界定,还需要教师参与,以充分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应由业务部门负责发掘与把握,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续开展。由于不同层面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会有很大差异,培训只有分层进行才能有针对性,效果也才会更好。
  制定符合需要的培训方式与课程由于教师发展需求的多样性与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多元化是教师培训的基本思路。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应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培训课程分为教师职前培训、基础性培训与发展性培训三类。职前培训意味着教师必须放弃某些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适应新组织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工作准则和有效的工作行为。学校在这一阶段要帮助新教师建立与同事和工作团队的关系,形成符合实际的期望和积极的态度,使教师融入学校文化。基础性培训是教师需掌握的应知应会知识与技能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验,系统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专业成长,因此,基础性培训的内容应主要集中于教师胜任教学、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包括有关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与班级管理、与学生的交往、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新技术的运用等等。要做好这类培训,学校必须建立以教师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性培训是根据科技、管理等发展动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竞争战略开展的培训,这类培训可以保证教师能力的提高,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训课程的确定应根据学校发展战略,考虑与此相关的管理观念与新技术领域的信息。培训体系建立后,可以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对全校教师的个人绩效评估与潜能开发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为了建立更有成效的教师培训计划,确保教师素质的提高,校本培训应优先改进学校的领导管理、学科负责人的职业技能状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等与高职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方面。教师校本培训应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培训资源,在教学科研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诸如行动研究、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及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与能动性,彰显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