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
作者:易 飚 陶亦亦 胡 清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建设,加快课程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其关键就是要建设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互相协作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依据罗宾斯的定义,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是团队的本质特征。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以推进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目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探索有利于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加深,任何一个教学过程,即使是教授一门课程,也会变得非常复杂。高职院校教师面对专业课程随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的新局面,专业发展仅凭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需要有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学校专任教师需要掌握实践技能,增加指导实训实验的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也需要了解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新老教师、专兼职教师在取长补短、互相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有利于拓展团队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升综合实力 相对于教师集体编写教材、准备教案、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多项工作于一身的单兵作战,教学团队能大大扩展团队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有效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系统的优化。没有团队,教师的个人能力就变成了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有了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启发、补充和激励,可以激发更高的个人工作效能,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有利于有效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课程之间、专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有利于有效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但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生师比高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从效率角度看,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成员之间交流共享技巧和经验,在有限师资资源下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教学团队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能够充分实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多重关系共存的团队内横向互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设置和管理一般分为系部和专业教研室两级,但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的教学团队结构比较松散,长期以来沦为学校和院系自下而上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涉及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教研室则缺乏教学工作的指挥权和决定权、教学资源的分配权、教师资源的调配权,难以组织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任务,因此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有效运行的教学团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上暴露出的问题还有:
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年龄结构断层,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比例总体偏低;职称结构有待调整,正高、副高职称的晋升潜力存在危机;学历结构层次偏低,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较少;学缘结构存在欠缺,大多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没有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照搬普通学历教育的方式开展教学。
“双师型” 教师比例较低由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理论知识方面是过硬的,但却不熟悉岗位实践,因此出现了“一条腿走路”现象,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
教学团队教育理念陈旧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要求以活动带动教学,通过行为引导、技能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对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而教师却普遍没有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旧的教学模式紧抱不放,照本宣科,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团队缺乏凝聚力教学团队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采取一致的行动,其表现是缺乏凝聚力。教师只顾个体教学,缺乏协调沟通,造成教学重复或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团队意识,把教学看成个人的工作,因而虽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却无专业教学的分工,使得整个专业教学不成系统。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
就高职院校发展而言,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任务,由为实现集体绩效目标协同配合、技能互补的教师组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下:
实现集体绩效目标教学团队要有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依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在教学改革上显现出开创性和探索性;针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教学团队以在教学改革上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集体绩效的重要标志。
积极协同配合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主要是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以突出职业能力为本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校内课程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前后衔接和整合都需要教学团队成员协同配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技能互补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要有合理的结构,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其中,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教学改革实践者和团队领导者的双重角色,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创新教育思想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教学集体,既有具备高职教育理念的专任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界的富含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凭借团队成员知识和能力的优势互补,构建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在于表面形式上的组建,关键是要突破传统教学基层组织管理的体制性弊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作为教学团队的目标指向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是针对市场需求、针对学生来源、针对高职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以应用为主旨,推动突出人才定位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必须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基本任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了解职业岗位群,组织适用于就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