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工学互动组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简论

作者:叶 华 孟 敬




  摘要:通过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和误区,提出创新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建立工学互动组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工学互动组合;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发展环境——政策明确教育部2007年已经发出了《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不少高校也正式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的评优计划,说明教学团队建设对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的作用日渐突出。近年来,教育部一系列诸如“示范性院校建设”、“利用4年时间在全国建设10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等举措的实施表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将成为我国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发展道路——缺乏指导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标志。但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与途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路和体系,缺乏理论指导,研究视角普遍集中于学校范畴,缺乏区域性和宏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创新的研究思路,出现操作困境。其根源在于高职院校教师对高职教育仍然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明确身份和摆正位置。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
  趋向于定性描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比如基于学校本位的定性描述:培养和造就一支理念先进、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层次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方式上往往只重视“技能训练”和“取得双证书”等标准,缺少能力迁移上的引导;在数量判断和身份界定上盯着“双证书”、“双层次”、“双素质”或者“双职称”之类的术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缺少认知上的更新,比如培养有思想、有个性和有技能的人才。
  趋向于形式主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如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如果高职院校引进人才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的阶段,就等于无视“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如果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用人政策仍然局限于“年龄”、“职称”、“学历”的层次,就等于堵住了企业人才向高职院校流动的渠道。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能仅仅是结构层次的调整(提升学历、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也不能一味地增加兼职教师数量,而必须改变学校本位的校企合作思维模式、僵化的课程内容和与之相关联的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
  
  创新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
  形成工学互动组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组织模式
  知识的高度专业化使得高职院校基本工作群体之间、教师个体之间的联系趋于松散,形成相对于其他基本工作群体和个体的独立性。这不仅削弱了高职院校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一致性,也弱化了一般组织所具有的秩序,使得高职院校组织呈现出一种“有组织的无序状态”,成为一种“松散联合系统”。这种组织特性,使得科层制的管理体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专业教学团队强调平等、沟通、协调、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特征,既充分发挥松散联合系统的优越性,又克服其不足。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应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系或教研室为载体,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表明,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人力资源。而在人力资源中专业带头人又是教学经验丰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体系和专业前沿的中坚力量,他们有权利、有能力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发挥、发挥多少,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质量、声誉和命运。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群体,要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影响力,就要创造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
  (二)行为模式
  高职院校要站在新的立场上建立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互动组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其关键是要突破“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的“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工学互动组合专业教学团队的落脚点在于,以校企更紧密合作的专业化、开放性教学(科研服务)团队为行动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零距离接轨”。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高职教育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直接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发展会促进人才需求、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跳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藩篱,高职院校应该设置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全校与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络工作。组成人员应有院长、各系主任、专业教师及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管理人员,然后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加。校企合作的工作协调和规划可以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协商进行,其主要职责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校企合作委员会要铺供求信息畅通“金路”,引导专业教学团队人才有序流动。校企合作应由中层次合作向深层次合作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在管理上重视教师发展。通过引导人才有序流动使专业教学团队人才资源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同时拟定教师个人三至五年的发展规划,建立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改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在合作上注重业务拓展,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使合作内容不只限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还包括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实现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的有序结合。由此形成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支力量组成的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此外,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双赢。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2.校企合作委员会要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引导专业教学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充分调动并发挥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的空间。委员会将以沙龙的形式不定期举行活动,就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企业需求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以发展和促进学院与企业、集团及相关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调动学院与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专长和影响,互利互惠谋取双赢,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合作,联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高层次科研交流合作等。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积极推行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专业教学团队在探讨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必须重点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也就是要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职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开放性的,是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式的,尤其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学过程如何克服现行高职院校教学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弊端呢?其基本对策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和加大社会实践课程比例等。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些模拟实训与企业实际脱节,而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实训基地多数很难到位,使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展缓慢。因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知名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需要。 校企双方搭建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的试点力度,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逐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让企业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获取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对学校而言,建立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沟通的桥梁,企业的先进理念、文化可以促进学院办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和其他资源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