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新

作者:沈永峰




  摘要:分析了我国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等教育在汽车服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提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培训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技术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培养模式
  
  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维修技术的进步,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资讯网络化、维修诊断专家化、维修管理电脑化已成趋势;在进口车大量进入国内的同时,国外汽车维修企业、汽车保险、汽车金融、配件等也将以汽车服务贸易的形式进入国内市场,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也逐步引入国内汽车服务企业。汽车服务业随之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且要求越来越高的技术服务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加强技术型本科汽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汽车相关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薄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大部分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老化现象严重。因此,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运用技术行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部分一、二类维修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在一线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占11.7%;接受过管理经营培训的占9.3%;接受过维修基础培训的占9.3%。而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生、转岗择业的工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除汽车维修之外,车辆销售、保险、车辆性能检测、二手车市场等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职业能力不高等问题同样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运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较少介入。我国现行的中专和高校基本上是学科型教育,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技工学校虽然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学生技能单一、理论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不合理的教育结构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现象。仅仅依靠行业管理、企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无法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最科学、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还是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加强高等教育汽车服务工程及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建设,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不仅仅是我国汽车服务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及其培养目标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培养从事汽车市场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通过培养,学生应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汽车市场的服务能力。它的专业内涵宽,研究和应用范围包括汽车结构、运行性能研究及模拟、汽车可靠性、汽车运行监测、诊断和维修技术、汽车运行安全技术和标准、汽车使用效益与管理、汽车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开发、汽车市场的预测研究开发、汽车营销、保险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是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等。可见,无论是应用范围还是相关学科领域均突破了原来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范围,培养的人才需要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当今前沿科技以及现代管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汽车检测诊断、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装饰与美容、汽车评估与再生等技术与管理工作。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宽、高”的特征,为其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汽车服务业务发展的前沿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拥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据此,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基础理论,具备解决从汽车开始运转使用到车辆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车辆工程技术及汽车服务问题的能力,从事汽车市场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为了解决我国汽车领域出现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2004年3月,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和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确定优先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领域加快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紧缺人才的培养。技术型本科院校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问题,在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现代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甚至超前。汽车及相关产业呈现出来的对人才的渴求是教育部门的基本着眼点。适应社会需求,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组合。汽车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销售业务管理、汽车保险业务管理、旧车评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事故鉴定与理赔技术、汽车检测技术等专业都是社会需求的热点,也是各高职院校精品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优化专业结构问题不能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各院校应该密切贴近人才市场,通过学校的自我调控,逐步建立起弹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结构模式。
  (二)全面改革课程与教学方法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汽车专业仍然使用20世纪70~80年代的教材,学的还是中型货车的发动机结构,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很少。相比而言,发达国家汽车专业培训大都由各大汽车公司和高校联合进行,属于定向培训,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生产线上实习,对专业非常熟悉。所以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与教法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应以提高技术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与现代社会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软件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还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这些改革,使课程体系中的各门理论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特色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
  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就目前的教学方法来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以“填鸭式”的教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专业课(如汽车构造等)实践性较强,个别环节单凭理论讲授很难讲清讲透。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以“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难讲、难懂、难记的内容,用形象、直观、仿真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和技能。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感性—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这样才能增强汽车构造、汽车维修技术等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对各种汽车检测设备的熟练使用、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的掌握都要依靠实践教学。学生对汽车构造知识的学习,仅靠传统的挂图、教材讲解是无法完成的。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并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实际拆装。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不仅要求配备齐全的实验室设备,而且要求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保证每一位学生能亲手反复操作,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