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高政平




  构建符合“双证”融通需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落实“双证”融通工作的关键。近年来,我校以“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务实求效”的培养策略,以“打造‘双师’、塑造名师”为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具体做法体现在“三着”上:一是着重校本培养,工作务实求效。经过几年的积累,我校已成功打造了多种品牌主题活动,教学设计比赛、专业技能比武、青年教学能手评选、校级教学示范课、行业发展报告会、专业剖析报告会等主题活动,不但营造了校园学术氛围,而且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搭建了适宜的平台。2007年,我校分别在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课程标准制定、课件、直观教具制作等方面设立了四十余项校内课题,并在校内进行招标。课题实施的过程促进了研究团队的建设,促进了教师成长,丰富了“青蓝工程”的内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校本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最切合实际、最易见效的方法。二是着眼能力提高,培育教学团队。我校把师德建设提高到“立德育人”的层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 “三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建立了可行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有效推动了教师工作风貌的转变。我校实施了“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并组织教师制定了《教师五年成长计划》,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变盲目为有计划。我校把“三支队伍”(即系部主任队伍、专业办主任队伍和课程负责人队伍)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建设,将40多个教研组根据专业方向整合为18个专业办,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制,逐步形成了系部建设系主任负责、专业建设专业办主任牵头、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承担的管理网络,使“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消极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保证了教学和课改两项工作有章有序、稳步推进。三是着力打造“双师”,彰显职教特色。我校出台了《关于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试行办法》,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条件、认定、培养和待遇等问题,规定将专业教师两年内有两个月下企业实践锻炼作为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技能鉴定的需要,建立了由具有国家级考评员资格的人员组成的考评队伍。2007年暑期期间,还安排了78名专业教师赴多家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经过几年的努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两年来,我校教师有14人次分别获得省市级劳动模范、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2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9篇,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3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6项,其中1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四等奖。
  构建便于“双证”融通模式实施的实训平台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我校在软、硬两个方面加强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充分吸取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加强对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在硬件建设方面,模拟职业环境进行建设。近几年,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的投入平均每年达二百多万元,相继建成了组织培养、花卉生产、智能温室、动物繁育、动物诊疗、生物制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一批专业特色明显、教学和生产功能完备的实训中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岗位环境中得到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2006年,我校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省级现代农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获得省财政600万元项目资金。为高标准完成这两个项目建设,学校配套投资2000万元,一座1.5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即将开工建设,第一期占地80多亩的新牧场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过程中,只有实施“双证”融通,才能使高职教育走出困境,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只有实施“双证”融通,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只有实施“双证”融通,才能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参考文献:
  [1]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中国人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柳恩铭.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理论与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万伟,秦德林,吴永军,等.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高政平,男,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务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