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高政平




  摘要: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同时配套进行评价方法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条件改善,可以逐步形成“以五年制学历框架为基础,以职业标准为尺度,以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证书考核鉴定为评价手段”的“双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生产服务过程,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势头。目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的“瓶颈”。因此,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经济建设水平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对于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这一新形势,2004年,我校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开始了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一种适合我校实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就是“双证”融通。
  
  实行“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加入 WTO 后,一方面,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知识与技术兼备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
  从社会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看,高职毕业生仅凭学历证书不足以满足用人单位“上手快”的要求。对高职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提前了解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在校期间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可以大大缩短其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增强就业竞争力。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看,这都是一件“双赢”的事。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形势下,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双证”制度,是深化高职教学改革,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迫切需要;是高职教育突破常规的实验、实习模式,建立具有高职教学实训与技术培训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力举措。
  因此,实行“双证”并重是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也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键。
  
  实施“双证”融通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师资队伍薄弱教师是实施“双证”融通教育的关键条件,特别是需要具有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双师型”师资。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普遍少,而且大多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实用型技能掌握较少,他们在校工作期间,没有机会到企业中去学习锻炼,很难适应职业技术培训的要求。
  基础条件较差技能训练场所与相应的设备是实施“双证”融通模式的基础条件。该场所应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并且装备先进,各工种应能容纳一两个班的学生,以便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学装备需要更大的投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院校在实验实习方面长期投入不足,仪器设备陈旧,实训设备偏少。对学生个体而言,在有限的实习操作时间内进行训练,是不可能或很难达到技能鉴定标准的。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脱节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相当多的专业教师不了解本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从2004年开始,我校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深入开展调研和专业剖析的基础上,将高级工培训鉴定与高职学历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五年制学历框架为基础,以职业标准为尺度,以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证书考核鉴定为评价手段”的“双证”融通的教育培训模式。其精髓:一是“三位一体”,即将教育、培训、职业资格鉴定融为一体;二是培养的学生具备“三项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是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大专学历和高级工两张证书。具体措施如下:
  构建适合“双证”融通实施的培养模式首先,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标准调整教学计划,使“双证”制度在高职教育的源头得到接轨与融合。我校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标准为尺度”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职业分析、专业剖析,确定具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重组与整合,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的结构调整其比例,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其次,在课程建设上,我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以及相对于行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行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学历教育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到课程中,从而保证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保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目前,我校已编写完成了《定量分析》、《经济真菌》、《植物组织培养》、《数控车工工艺》等十五种实践教学讲义。这些校本教材(讲义)编写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图文并茂、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在使用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基本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的合理融合。再次,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我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合作办学,培养软件人才,IT课程均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程序编制为项目,融合英语教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及编程学课程于一体,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根据“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组织生物制药、机电一体化和畜牧兽医等高职专业的学生到南京喜之郎、盐城东洋集团、沛县森磊鸭场等企业开设工学交替模式试点。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感悟企业文化,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同时,也感到自身知识的欠缺,更加珍惜在校学习机会,学习风气明显好于其他班级。我校先后与“正大”、“江奎”等全国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量身订做”地培养人才,提高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开展了“有薪周末”、“带薪实习”等活动。
  构建适合“双证”融通要求的评价方法依据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在评价方法上,围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下工夫,不再单凭一纸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评定成绩。我校实行了过程考核与项目综合考核的方法,借鉴国外多元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等,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与考核大纲,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衔接,从而确保了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合理融合。目前,我校技能鉴定站已对所有高职专业学生开展了职业资格鉴定,累计完成鉴定3000多人次,在校生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8%,有60%的高职生取得了二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我校培养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