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试论高职专业的课程类型与课程建设

作者:权小勇




  摘要:高职教育的应用性与市场性决定了高职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在处理好人文与理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前提下,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应本着综合性、实践性的原则,将课程分为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课三大类。在具体措施上,应着重做好开放师资、更新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等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类型;课程建设
  
  高职专业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问题。
  高职专业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应用性。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的主要任务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制,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导设计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及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上突出应用性与针对性。二是市场性。高职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最重要的参照系。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专业设置适应人才市场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高职教育贴近市场经济的变化,不仅体现了高职办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能否保持生命力与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随时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
  
  高职课程建设应处理好两对关系
  
  人文课程与理工课程的关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技术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在经济活动中立竿见影。高职教育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对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的呼唤。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并重的教育,偏废任何一方,都不是成功的教育。高职教育尽管侧重技术方面的内容,但依然属于高等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事实上,对技术的要求越高,对人文素质的要求也就越高,掌握人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内涵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技术的科技含量,还在于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偏废。高职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在教学中更多地注重理论的教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性与应用性,但依然属于高等教育,当然不能忽视专业理论教学。事实上,对实践的要求越高,对理论的要求也就越高,掌握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实践技能。
  
  高职课程建设原则
  
  综合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趋于高度分化,日益变得专业化、精深化,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又趋于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的趋势越来越突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前者要求课程设置考虑分科与系统性,后者则要求课程的内容含量增大。然而,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日益增多的知识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落实,设置综合型的课程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课程综合化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整体观念与综合把握能力。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单一型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变迁与人才流动越来越司空见惯,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与宽厚的技能储备,应当是未来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教育界提出了学科群的概念,就是对时代要求教学综合化的响应。经过逻辑上的分析,既可以解决新学科层出不穷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逻辑性具有系统的认识。
  实践性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仍要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突出其实践性、应用性特征。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为基础,建立实验和实践基地。高职教学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安排充足的实践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模拟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校内外实践场所的教学效果是不完全一样的,校内实践场所仿真性弱,但教学方便,教师可以随时指点;校外实践场所更接近复杂多变的社会实际工作岗位,更容易锻炼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多地体现在未来的实践中。学校应重视实践场所与设施的建设,教师需要保持与企业的联系,随时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高职课程类型分类与建设
  
  高职专业的课程结构有四种类型:I型、Y型、A型、M型。I型结构历史最悠久,强调专业发展的纵深性,其在教学上的表现是将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Y型结构侧重专业的分支建设,是在I型结构基础上的发展,这种教学思路是出于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并非仅为一个专业服务,而是多种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的考虑。A型结构以基础课容量大、根基深为特点,鉴于基础宽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A型课程结构获得了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青睐。M型结构与A型结构恰恰相反,以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为依据,对岗位的针对性很强。以上四种课程结构各有优缺点。A型结构在传统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成功,但与高职教育的应用性与市场性不相吻合,显然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M型结构强调教学针对职业岗位,是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但它忽视了理论基础的意义,对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相比较而言,Y型课程结构是比较适宜于高职教育教学的。
  公共课的建设公共课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职业教育领域需要经常探讨与实践的课题。公共课事实上是在发挥文化基础知识与工具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体能素质,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铺设平台,同时为专业课的传授提供理论知识基础,公共课也可以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提供知识储备。鉴于高职学生与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公共课的教学中,应以适度为原则,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更新,淡化理论推导过程,理论知识教学不必苛求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消化应用能力及与专业课的衔接。
  专业课的建设专业课是高职教学的重心,培养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专业课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应根据岗位的要求设置。其中必修课是专业意义上的文化与能力基础课,是选修课的基础和前提。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深化与扩展,可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并了解本行业的高新技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本质上不属于理论形态,更多地属于实用技术,其中选修课更是如此。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不断更新与补充,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专业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最高目的,在此原则下组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对于内容相关联的课程,应适当综合,体现教学的最大效益。
  技能课的建设技能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进行的,包括实验技能与专业技能等内容。实验技能课可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等,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专业技能课指生产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可使学生得到上岗前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的上岗做好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技能课越来越多地采取证书考核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目的,以积极参与为手段,鼓励学生带着知识去实践,带着问题回课堂,多思考、多提问、多动手。通过具体的技能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前完成最后的系统培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