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院校就业“售后”服务的思考及探索

作者:李明霞




  摘要: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职院校除要重视开拓和发展新的就业渠道外,还应高度重视就业“售后”服务工作。就业“售后”服务不仅直接影响高职“客户”的“再次购买”,更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长期发展。文章结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实践,对高职院校就业“售后”服务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准就业;就业“售后”服务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校面临就业的压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积极开拓就业渠道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市场巩固的重要性。在美国,很多高校为了争取更优质的生源,往往会用优质的就业机会、高就业率及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来吸引学生报考,由此,他们在整个就业服务体系上就会更加细致,效率更高。在当前迅速发展而又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系统思考并探索高职院校就业“售后”服务方面的问题显然十分必要。
  
  开展就业“售后”服务的必要性和意义
  
  笔者总结多年学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发现与以往相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及就业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生适应能力降低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适应能力作为新人入职的考核指标,毕业生适应能力越强,越能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大大缩短培训时间,越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尤其对于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企业更希望他们能尽快上手,独立操作。但由于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导致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适应周期较长。
  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不强高职院校的鲜明特色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因此,企业愿意吸收高职毕业生从事生产一线的操作和项目管理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企业急需能独立承揽项目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解决问题的高级技术工人。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迁移能力不强的状况,在遇到问题时难以独立操作和解决。
  无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十分明确。但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劳动力市场、对企业、对自身的了解,学校也没有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求学和社会实践精神,忽视了在校企合作的实训环节中对学生职业角色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就业时信心不足,对工作后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如有调查资料显示:在“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你喜欢的或者与目标工作相近的吗”一题中,有36.6%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33.4%的人“找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26%的人“是经过考虑和挑选才最终确定”的。而现代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非常看重,尤其是一些企业文化制度比较健全、注重员工发展的大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就会考察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那些清楚了解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了解企业并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的学生不仅在面试时能展示其独特的就业竞争优势,而且更能少走弯路,正确择业并提高晋升的机会。
  稳定性、忠诚度不高,一两年内离职率太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职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尤其在经济发达和发展迅速的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很多技术岗位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较好地熟悉和胜任。但是,目前高职学生工作一到两年内就更换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已成为用人单位头疼的一个问题,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因此拒绝招聘高职毕业生。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静下心来从基层做起或承受不了入职初期的工作压力,在还没有完全适应和融入公司企业文化的时候就选择“跳槽”。另一方面,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比如,在全国著名的苏州工业园区内,由于制造企业的不断增加,为高职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机械电子、精密模具类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更换工作的机会成本降低;另外,部分跨国公司出于全球战略调整或节约人力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对高职院校的人才采取人事外包策略削减或变相削减他们的福利待遇,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对公司的归属感降低,实习期结束后即选择离开。
  为了更好地为高职“客户”即用人单位服务,解决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必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和反馈机制,有效的就业“售后”服务工作显然能实现以上功能和发挥这样的作用。何谓就业“售后”服务?笔者的理解是对学生在“准就业”,即顶岗实习和正式工作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和沟通反馈。许多高职院校追求高就业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注重职前辅导,所以学生找到一份实习或正式就业的工作也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在“准就业”和正式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及时跟踪和管理。良好的就业“售后”服务不仅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准就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促使他们顺利成功就业,而且能及时发现和反馈学生“准就业”及就业后存在的问题,并能将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带进校园,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工作。
  
  我院在就业“售后”服务方面的几点做法及效果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伴随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以独特的“亲商”理念为周边企业服务并输送专业“灰领”技术人才。在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我院坚持“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在就业“售后”服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学院把学生就业“售后”服务分为两个方面:准就业“售后”服务和就业后“售后”服务,主要做法如下。
  (一)准就业“售后”服务
  有效聆听“企业的声音”是做好就业“售后”服务工作的第一步。而做好准就业(顶岗实习)的“售后”服务可以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对他们实习过程的追踪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准就业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适应期。主要指对企业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岗位、与周围同事关系及企业文化等初步了解并认同的过程。时间约为1~3个星期。适应期是学生职业角色转变最重要的一环。一般高职学生在此期间出现的问题最多,大多数学生会存在从“校园人”如何转化为“企业人”的困惑,无法坦然应对企业的陌生环境,一旦心理或生理上的困惑得不到释放或解决,他们就会产生退出的想法。(2)岗位归属期。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专业人才,学生必须从基层一线踏实做起。学生在此期间将深入了解自身的岗位和未来发展的空间,从而对岗位产生初步归属感。一般能成功度过适应期的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自身的岗位产生兴趣,愿意静下心来尝试、学习和进一步提升自己。(3)倦怠期。面向一线的高职学生,尤其是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科类学生,在企业实习3~6个月后,不同程度上会由于苦、累、感到晋升机会小、师傅保守不愿传授技能等原因对实习岗位产生倦怠感,想换岗位或离开,“倦怠期”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期。(4)沉淀期。通过相关调节和指导,学生度过了倦怠期,职业定位明确,职业角色开始逐渐成熟,成功地由准就业向正式就业过渡。
  准就业“售后”服务的关键在学生至企业实习后的适应期和倦怠期上。在这两个阶段,企业和学生都需要学校的介入。只有帮助学生理清适应期和倦怠期的困惑,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此,一方面,学院就业部门要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企业人事部门保持最畅通的联络,同时就学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指标开展企业对实习生满意度调查,听取企业的声音并汇总形成报告,了解企业的反馈。另一方面,分系、部和专业从企业挑选实习学生代表参加实习生座谈会,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实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如“实习在线”辅导、“我的实习体会”征文等方式听取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在这两个阶段的困惑和难题,及时与他们沟通,与他们交流校友或他人的经验,帮助他们摆脱迷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