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教训与经验

作者:杨 洁




  摘要: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所折射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中学;启示
  
  世界上的财富是通过技能型人才在原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加工创造出来并慢慢累积起来的,当然这是针对工业化的时代背景所作出的论断。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过程,进入了新型的工业化时代。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过程,同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又必须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因此,一个国家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之一。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自然成为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的国情是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国外大量制造业企业的迁入使我国有成为“世界工厂”的趋势,需要培养相当数量的高质量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最早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但是英国经济在二战之后一直落后于美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英国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忽视,确实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英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并不像日本与德国那样顺利,在发展过程中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多。为了尽量避免走英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错误道路,加快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回顾与分析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时,不仅要总结出英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还要反思改革中的失败教训。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四个重要阶段回顾
  
  第一阶段:始创阶段18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技术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创了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先河。法律颁布后,国家和政府却将着眼点集中在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上,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时,工厂雇主认为工人只需在工厂里接受培训就行了,没有必要创建专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工人。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操作。传统学徒制培养熟练工人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厂对熟练工人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为此,英国创立了与中等教育即文法学校并行的初等教育后学校。这类学校包括初级技术学校、商业学校和中心学校,可以说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前身。1902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巴尔福法案》,第一次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放在一起讨论。法案还提出要资助中等教育的技术课程。随着1905年《技术学校条例》的颁布,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始创建并进一步发展。但这一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是不属于中等教育范畴的,是被排除在中等教育以外、与初等教育衔接的教育,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初等教育后学校。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已经存在了,但是其地位仍很低。1926年,《哈多报告》提出将中等教育的概念从单一的文法学校扩大到有实科倾向的“现代中学”。哈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二分法,即将中学分为文法学校与现代中学,文法学校仍旧是传授学术知识、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升学教育,而现代中学则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是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教育。《哈多报告》对后来《斯宾斯报告》提出的中等教育三分法,即将中学分为文法中学、现代中学与技术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宾斯报告》发布之后,技术中学作为中等教育一部分的原则得到初步认可。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在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该法律将中学分为文法中学、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斯宾斯报告》提出的中等教育三分法终于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承认。其实,现代中学比技术中学要更早地跨入中等教育的行列。技术中学曾经一直是文法学校、现代中学、技术学院的附属。《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终于使技术中学获得了独立地位。从1889年开始,职业教育发展到义务教育后的技术教育并受到重视,再到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使得义务教育后的技术教育地位慢慢提高,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到最后,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始创阶段经历了很多波折。
  第二阶段:徘徊阶段英国政府中主管教育的部分官员赞成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中等教育体系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推动教育普及,因而只注意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其就业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虽然《1944年教育法》在法律上确定了技术学校与现代中学的地位,但是在法律实际实施过程中技术学校与现代中学即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1964年,工党实行中等教育民主化,《1944年教育法》中提出的中等教育“三轨制”受到严重质疑,工党认为中等教育“三轨制”会使社会分层加剧。为了解决中等教育“三轨制”的弊端,综合中学开始兴起。顾名思义,综合中学是指通过合并文法中学、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而建立起来的中学,旨在通过让不同阶层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实现所谓教育民主化的目的,兼有升学与就业的功能。到1970年,英国已有1200所综合中学,容纳了公立中学三分之一的学生。1976年2月,英国政府制定了《综合中学设置促进法》,使得综合中学迅速发展。到1978年,公立中学80%以上的学生进入综合中学。但是综合中学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三轨制”,只不过是以校内的分轨制代替校外的分轨制,综合中学通过课程分类实现了校内分轨。学生入学后仍要按其天赋、才能与资格分别编入不同的班级进行学习,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学生按阶级区分进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性质。综合中学运动还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两类学校的数量大幅度减少,《1944年教育法》制定的最初目的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综合中学运动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第三阶段:崛起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综合中学蓬勃发展。但是好景不长,综合中学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以下三个因素能够解释为什么综合中学的发展脱离了原先的发展目标而归于失败:一是综合中学的职业教育水平无法与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二是约有一半综合中学没有安排职业教育的课程进度表,只将职业教育课程安排给即将提前离校和补修的学生;三是综合中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学术教育倾向,课程设置越来越像文法学校,而学术水平则不及文法学校。综合中学运动的失败带来了职业教育的严重衰退,导致英国严重缺乏技术型熟练工人,影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了重新加强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英国政府在《1988年教育法》中提出要建立“城市技术学院”。虽然被称为学院,但实际上仍是技术中学,主要为11~18岁年龄段的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教育,为当地工商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办学模式、管理方式、课程设置上注重与企业结合,突出技术教育,成为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类型。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城市技术学院输入师资力量做出贡献,影响并推动了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向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城市技术学院的发展相当于技术中学重新崛起,也可以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新崛起。
  第四阶段:融合阶段在最近的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与中等普通教育各自独立分轨无法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只懂技术而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后盾的人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只具备理论基础知识而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也可以说中等教育再次出现综合化趋势。这次综合不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综合中学运动,如果说综合中学运动是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目的,这次综合则是为了实现民主化教育的目标。教育民主化是指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民主化教育是指每个人都能接受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全面教育。一个人不仅具有学习学术理论的天赋,而且具有学习技术操作能力的天赋,两方面的学习潜能都值得挖掘,同时培养一个人的全面能力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为此,英国采取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中等普通教育联系的措施。首先,创新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与“普通国家职业资格”是英国先后推出的两种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在1986年出台,是针对与就业有关的职业训练设置的,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是在1992年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普职教育。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制度的课程开发采用功能分析法与单元结构法,实行学业、资格认可与累计学分制,学生可以分单元和层次获得证书,当累计的学分达到了规定标准,就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很好地完成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以及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并重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职业资格的认同,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标准体系是以企业与雇主的需要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基础。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以工作现场的考试方式代替了传统的考场考试方式,这一改革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体现了对技能型人才全面素质考察的特征。其次,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英国于1986年成立了就业部领导下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由于政府明文规定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相通,因此侵犯了教育部的利益,发生了两个部门对资格证书与培训及其授予权的争夺战。1995年,政府将就业部与教育部合二为一,成立了国家教育与就业部,在长期分离的学术与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