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简论高职院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教学内容改革

作者:张鹏顺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以地方投资为主的职业技术院校首先要为农业服务。但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上有脱农倾向。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职业技术院校应发挥技术与文化的辐射作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农村建设;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课程与内容也应该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要面向新农村建设
  
  (一)不当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设置会导致“三农”问题进一步加剧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不当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会导致农村人才进一步流失。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T.Balogh)是当今国际职业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在《非洲的大灾难》和《非洲需要什么样的学校》等著作中指出,非洲所创办的学校重视学术,轻视农业实践,不培养农业人才,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大都离开乡村去了城镇。教育没有促进农村发展民用工业,反而加速了农村人才与资金的流失,非洲的教育模式阻碍了乡村发展。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农村用微薄的资金培养的人才大都流向了城市。城市地区的高效企业以高薪、重奖、工作生活条件优越的“拉动效应”,使农村贫困地区年复一年地向外地“输血”。从目前高职院校定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来看,充当的角色与普通高校相似,即将农村人才输往城市。因此,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办学思想,面向农村建设开设专业,选择教学内容,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
  (二)农村有大量劳动力需要培训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农村劳动力都得到培训,有业可就,就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反之,如果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滞留,不仅会给农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成为困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村人口素质不高据统计,2006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总共有7.8244亿,其中,农村经济活动人口占4.821亿。从文化构成上看,2006年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的情况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95%(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这一群体的10.1%,小学文化程度占40.4%,初中文化程度占44.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职业技能培训看,农村劳动力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仅占13.6%。可见,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不高,职业技能缺乏,大量农民需要职业技能培训。
  技术与资金密集型农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灌溉面积与农业总投资成倍增加。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投资幅度的增加,农业生产已经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转变,农业生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农业人口的比例多在2%~10%之间。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占42.6%,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有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过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第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关键。加强农业生产力建设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加强农业生产力建设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其次要增加农业科技设备。再次要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只有发展城镇化建设,才能减少住宅占地面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只有加强科学规划,才能形成整洁的农村新面貌。第三,生态良好、文明富裕是目标。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最终将农村建设成生态良好、文明富裕的新农村。目前,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经济发展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污染。尤其是“五小”企业排放的“三废”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农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美好家园正被污染侵蚀。从思想文化角度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农村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如道德感丧失、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封建迷信活动泛滥、农村干部作风粗暴等,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背离。
  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高职院校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服务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高职院校应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一)传授致富技能
  
  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植物栽培技术与动物养殖技术应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安排植物栽培技术与动物养殖技术的教学内容。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工业用植物、保护改造环境植物与种质资源植物五类。动物养殖可分为珍贵特产动物养殖、食用动物养殖、药用动物养殖、工业用动物养殖、实验动物养殖、害虫害兽的天敌动物养殖、观赏动物养殖与其他动物养殖等。由于我国气候、土地类型多样,加上国内外市场多变,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与市场变化,选择相应的植物栽培技术与动物养殖技术在农村推广。植物栽培与动物养殖技术推广能否成功,与地理、气候、土壤等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应以植物栽培与动物养殖技术推广为中心,选择地理、气候、土壤等相关条件适宜的教学内容。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技术我国农业资源十分紧缺,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为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的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河流年流量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合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防止污染严重企业转移到农村。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有:(1)资源、环境监测技术。要充分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手段,长期、定时、准确地监测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动态变化,强化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建立资源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发布资源状况公告,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农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要积极开发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和方法,如节水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3)生态农业技术。要发展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林牧渔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技术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目的的立体种养技术。前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发展畜牧业,促进秸秆还田,开发厌氧发酵、粪便高效腐熟等技术,提高生物能利用效率;后者是通过调整动、植物种群,引进与重组新的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作物生长期、土地与其他资源。(4)农业水利综合利用技术。我国土地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少,而且质量差,山区和丘岗区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在山区修建水库并采用喷灌、沟灌、渗灌等技术,可以缓解山区、丘陵区用水紧张的局面;而滨江、滨湖地区易涝,应重点修建排水工程,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5)农业设备的操作维修与节能技术。近几年来农业丰收,加上减免农业税及直补力度加大,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能力提高,新购农机具很多。高职院校应选择与农业机械操作维修与节能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新一代农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