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工艺教育初探
作者:余 涛
那些具有民主思想的民间人士和艺人,更是把开展工艺教育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及为强国和御侮服务的工具。如沈寿的工艺教育思想就把习艺与国家强盛、人格完美联系起来。她说:“今世觇国者,翘美术为国艺工之楚,而绣为其一。日本之为是者,猎我旧制,会以新法,一治而百辟,一日而千里。而我绣之钝,等于百工也。”{12}其兴国之宏志溢于言表。
传教士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当了主要角色。“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就如同到其他国家去的一样,其最初的动机是引导人民接受基督教,而他们工作的偶然结果是推广了世俗的知识,这对世界已带来了充分的无可估量的好处,对中国则尤其如此。”{13}他们深深地懂得创办教育是扩大宗教和西式文化影响的最佳途径。他们所创办的工艺学校具有近代新式学校的特征:一是他们带来了具有西方特征的工艺技术;二是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也迥异于中国传统教育;三是教会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为中国传统学堂改革提供了样板。主要出于宗教目的而创办的教会工艺学校所培养出来的艺徒,并不强调供社会之需,也不是要改变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这些工艺品“可以供应教堂装饰品,而且对教友家庭和对教外人士都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4}传教士所开办的工艺学校为中国兴办新式教育提供了迥异于旧教育的蓝本,对中国人自办学堂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中国新式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萌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工艺教育沿着“官”、“民”、“洋”三条道路前进,尽管始倡者的初衷各不相同,但客观上对中国传统工艺教育的转型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各地工艺局(所)、艺徒学堂将传统手工艺的技术培训作为主要科目,如“木工、竹工、造纸、油漆、图画、染织、打铁、藤器、编物、提花、弹花、制革、线毯、酿酒、制衣、制靴,制茶、打绳、巾带、蓑衣等。而且有不少属于特种手工艺,如爆竹、制瓷、首饰制造、制扇、铜锡器打造、刺绣、缂丝、景泰蓝、嵌银、玉器、玻璃、雕木、漆器、中药制作等。”{15}这些科目的开设和技术传授,对于保存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所起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传播了工艺技术,培养了工艺人才。当时,北洋工艺局的毕业生共计两千余人。这些人在社会上开办了自己的艺馆或工艺学校,推动了西艺东渐,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注释:
①②⑤⑦⑧⑨{1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③池子华.“振兴工艺”:清末“再就业”工程的一个断面[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④田涛,郭成伟.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规(1906~1910年)[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⑥农商公报,(30):30.
⑩农商公报,(46):18.
{11}农商公报,(29):25.
{12}徐琛.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概述[J].美术观察,2004,(11).
{13}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法)史式微.江南传教史(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余涛(1978—),男,湖北谷城人,硕士,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