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探析

作者:张春生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亟待加强。文章分析了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高职院校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出了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应急管理机制;辅导员
  
  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校内不稳定因素也明显增多,如招生、就业、后勤服务、校园安全、学生管理等方面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具有社会关注程度高、易波及校外、影响面大等特点。制定和完善各类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保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一直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管理队伍作为高职院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现存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不适应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中占主导地位的应急管理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这种模式往往把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理,认为应急管理主要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忽略了学生管理队伍在突发事件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将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学生管理队伍上,导致现有的学生管理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需要。
  辅导员数量与办学规模不相适应,制约了应急管理机制的作用范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科生、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且要求具有本科学历和相关专业背景。但现实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更进一步造成辅导员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扩大招生后,学生的质量、素质都有所下降,加大了现有辅导员的工作难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的前提下,他们的工作就会顾此失彼,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和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就会不全面、不细致。而对一线的情况如果没有全面、客观、详细的了解和反馈,就无法提前做出判断,将突发事件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他们的应急管理责任意识目前,很多应聘辅导员岗位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主观上并不是真想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只是将其作为过渡到校内其他岗位的跳板,这使得专职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不稳定性。此外,由于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事无巨细,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要去做,临时性任务较多,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中,但职业地位、待遇却明显低于年龄相仿的教师,因而他们的工作热情起伏波动较大。尤其是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一旦有机会便转向教师岗位,使得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明显增强。学生管理队伍存在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导致部分辅导员对待学生工作的态度是得过且过,以应付为主,应急管理责任意识严重缺失。他们甚至对突发事件的苗头不以为然,存在侥幸心理,有意隐瞒或知情不报。
  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制约着应急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一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专职辅导员,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使辅导员队伍整体上年轻化。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各种问题不断出现,急需有经验、有能力的学生管理队伍。面对这种矛盾,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亟待加强。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任职条件上,除把具有本科学历作为硬性条件外,对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背景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同时,由于某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对学生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使得大多数年轻辅导员不具备做学生管理工作应有的专业和理论素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重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通过及时分析各类信息,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要做到这一点,专职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就必须能够适应各类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中的工作要求,否则,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保证各项应急管理措施到位,更谈不上有效落实。
  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整体素质与高职院校的发展不相适应,制约了高职院校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地促进辅导员队伍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导致辅导员岗位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高。部分年轻辅导员对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热情,认为没有成就感,这种状况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化、职业化学生管理队伍的形成。同时,当前辅导员队伍的自身素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辅导员工作能力低又不思进取,缺乏人格魅力;有的辅导员工作方式呆板,缺乏吸引力;有的辅导员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缺乏亲和力,不仅无法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而且降低了辅导员的威信,损害了辅导员队伍的形象。由于学生管理队伍的现有机制及整体素质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形势,制约了高职院校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一旦有突发事件,对身处一线的辅导员就是严峻的考验,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使矛盾激化,导致事态扩大或酿成严重后果。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应急机制建设的对策
  
  针对当前学生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转变目前“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控”的应急管理观念,重视和强化学生管理队伍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着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为保障学校和谐、稳定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专职辅导员招聘、选拔机制,夯实学生管理队伍应急管理基础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结合办学规模核定辅导员编制的基础上,明确辅导员队伍招聘、选拔的各项工作要求。一是明确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概括起来有四项:(1)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2)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3)专项调研工作;(4)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学生的奖、助、勤、贷、补等事务性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不是全部,学生处等职能主管部门应从这四方面对专职辅导员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考核,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引导其树立危机意识。二是明确任职要求。要求上岗辅导员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相关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提供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三是明确在岗期限。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中途换人或频繁流动会给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专职辅导员在岗期限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无特殊情况,不能轻易调动或流动。
  建立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管理队伍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一是建立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对辅导员应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培训。(1)对中青年专职辅导员开展岗前师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意识,塑造辅导员队伍的良好形象,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和适当的言行去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2)结合案例开展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培训。为了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工作中做到有理、有力,应组织专职辅导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做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专职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各类突发事件预案,如火灾、食物中毒、学生群体性行动等事件的处置程序、处置原则和工作方法,便于快速反应,凡是因个人素质或工作失误造成事态恶化和蔓延的,应实行责任追究制。二是建立专职辅导员培养机制。专职辅导员任职期满且考核称职的,可申请转为各类专业教师,也可在学院内转岗从事其他党务或行政工作,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可由学生处直接向学院推荐,从事管理工作。对续聘在岗的专职辅导员,可根据其在岗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鼓励有经验的辅导员自愿长期留在岗位上,从而使学生管理队伍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