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与培养途径
作者:黄新文 曾莲英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四个维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里所谈到的“应用”不应只是继承性应用,还应包括创造性应用;不应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还应包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应是创新的教育,高职教师应是创新型教师。对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与把握。
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的特点
通俗地说,可以把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称为创新型教师。那么什么样的能力可称为创新能力呢?心理学研究指出:创新的外延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人类历史上的首创,二是指个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心理学家称前者为“真创新”,后者为“类创新”。在教育领域这两种创新同样重要。能力则是指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因此,创新能力是人的大脑整体功能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种能力,它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如动作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洞察能力、评价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模仿能力等。能力除有认知因素外,还显示着人格的特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①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其实质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新型教师应当是具有创新意识,能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用新的方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师。这个观点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意识是教师形成创新行为的动力。二是教师要有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没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不能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三是最终形成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切实有效,其结果应体现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中。这是检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的最好指标。
教师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
教师的创新能力从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具体体现呢?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创新能力内隐理论分析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描述。
内驱力维度指教师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笔者将其称为“内驱力”,即教师必须具备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勤奋、实事求是、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可以依靠后天训练养成的。创新精神来自于人的自信心,是产生进取心理的基础,又是产生意志和毅力的必备条件,其中包含进取、自信、勇敢、坚韧和独立的心理品质,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动力,即使遭到多次挫折与失败,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信念,而是坚持不懈,长期保持坚强的毅力,勇往直前。正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曾深刻指出的:“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智力维度包括智力维度与智力方式维度两个方面,形象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都应属于这个范畴。这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难以将能力、智力、创新能力加以区分。笔者认为,不妨将创新实践的结果,如创新成果、教学效果、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等作为判断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心理学的长期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是一种相对独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的关系,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一般;(4)高创造性必然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这种非线性关系分布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非线性关系还表明,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人格维度这里所说的人格,意义与广义的“个性”相当,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合作精神、责任心等个性特征的总和。正如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所指出的:“创造力是人格智慧的创造性表现”。综合国外迄今为止的大量研究与论述,创新型人才在人格(或个性)上具有以下八大特点:(1)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独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4)知识面广且善于观察;(5)工作与学习讲究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7)富有幽默感;(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关注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实践能力维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产生新价值。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也认为“创新之根在实践”。实践对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完善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实践能力维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二是将技能应用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通过社会实践培养
创新能力要靠创新活动培养,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实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个人获取知识是一个信息内化(理解)、固化(记忆)、外化(应用)的过程,外化又形成新的内化与固化。因此,实践在人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高职教育,由于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外化能力的要求更直接、更高,只有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才能提高教育本身的创新力,造就创新型教师。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对教师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1)创新离不开实践,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无缝连接”的最佳平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二法门。(2)创新离不开问题的解决,但问题解决并不一定必然包含创新,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去进行问题解决。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思维的“五步法”。“五步法”强调的是“从做中学”,证明实践操作对创新思维形成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了产学研结合对教师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3)创新与动手操作的一致性,还表现在人的创造才能的差异上。人人都有创造才能,只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各人的创造潜能不尽相同。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才能,施展其才华,成为创新之人,这是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
(二)狠抓“四种氛围”的建设,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营造以人为本、关注教师身心和谐发展的管理氛围这里所谈的“以人为本”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人都可以成才,二是要坚持培养与使用两个环节一起抓,特别要重视人才的使用环节,绝不能仅仅关注教师的物质需要,更应关注教师的精神追求,将教师的内在归属感充分调动与激发出来,不断开拓创新,以实现个人最大的人生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