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王 冰
大学语文课的正确定位
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至少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要考虑培养目标的需要,二是要从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出发。基于这两点考虑,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必须人文性、工具性与科学性并重,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出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力求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行。片面地强调其工具性,或单纯地强调其人文性都是不可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高职高专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打基础的,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即高职高专教育必须“科学”与“人文”并重——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二者不可偏废。
第二,一个人良好的人文素质具体表现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和利他等人文精神,而这一切都来自于灵魂的纯洁与高尚,来自于他感情上巨大的包容性。在净化灵魂、提升思想境界和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方面,文学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昭示着做人的道德准则,倡导着完美的人格修养与至真至美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处处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这些对学生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人格修养和审美观的形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能力太差,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换句话说,语文能力差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的“瓶颈”。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必须承担起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
第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而想象与联想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就想象与联想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来看,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是培养和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何摆脱“边缘化”的尴尬
大学语文课怎样才能摆脱“边缘化”的尴尬?从其“边缘化”的成因来看,主要应该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本身的正确定位,二是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提高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其中,关于课程的正确定位问题很好解决,与之相应的教材建设问题也不难。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以下两点:
提出明确的要求早在1996年4月,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的“出版前言”中就明确表示:“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高教司目前正在着手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大学语文考试计算机试题库的研制;一个是大学语文师资的培训。”不难想象,如果真正能够对大学语文课的开设作出明确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等级考试标准,将大学语文课成绩是否合格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毕业的一个前置要求,课程“边缘化”的问题自然会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促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求教师有博大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真正将大学语文课教好,使大学语文课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但十分令人惋惜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在大学语文课教师的配备上随心所欲,有的学校甚至让没有任何经验或能力较差的教师教大学语文课,这样一来,课程的作用显现不出来,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的错误认识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课程“边缘化”的问题自然就不能得以解决。
就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能够胜任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很多院校没有专职大学语文教师,这是制约大学语文课摆脱“边缘化”的一个难题。加强大学语文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既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又具有教学科研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师是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前提,诚望能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茅卫东.黄高才谈语文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7-5-23(3).
[2]邢宇皓.日益边缘化是否还有开设必要?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2-19(13).
[3]黄高才.大学里很重要的一门课[M].大学语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苏步青.苏步青谈语文学习[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5]黄岳州.怎样读书最有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6]H杜卡斯,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7]徐中玉.前言[A].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冰(1968—),男,辽宁海城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出版中心编辑,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李亚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