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王 冰




  摘要:本文从深入分析大学语文课程在当下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所处地位及其成因入手,详细阐释了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功能及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问题
  
  2006年9月,中办、国办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计划如果实施得好,无疑对于重拾和再造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纲要”发布一年多时间来,并未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大学语文课教学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个中原因,不一而足。下面,笔者就有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大学语文课“边缘化”的成因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取消或者从来没有开过大学语文课,而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院校大多又在课时分配、师资配备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大学语文课的倾向,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在一些人的眼里,大学语文课开不开都一样;很多院校没有配备专职大学语文教师。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课程定位褊狭,大学语文课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以来,一直存在着课程定位褊狭的问题,其具体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大学语文课基本上是中小学语文课的简单延伸,教材内容偏重于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偏大,偏深偏难,其结果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有了充分的认识,于是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问题——过多地强调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近两年来,一些专家总结以往的得失,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观点,至此,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有了一个明确的大方向。但由于长时间以来对大学语文课的轻视,对大学语文课教育功能深层次的探究不够,大学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教材应该怎么编?至今没有一个共识,教材编写随意性大,致使大学语文课的功能至今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人们没有感受到这门课应有的作用。这是造成大学语文课“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要求不明确,缺少必要的约束力很多教师在谈及大学语文课“边缘化”的问题时说:“大学语文课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带有强制性的明确要求。”这也是导致大学语文课“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一直从事大学语文课程功能研究的西安联合大学黄高才副教授说:“从比较的角度来看,汉语的运用能力对每一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首先应该保证足够的课时开好大学语文课。但是,现在的情况恰巧相反,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一生用处不大的英语课十分重视,而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十分重要的大学语文课却不重视,这的确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认识不到位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我国普通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情况要好得多。对此,专家们的一致看法是:认识上的差异——我国的普通高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由真正的“大家”掌舵,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力求给学生插上科学与人文的双翼,使学生在事业上飞得更高、更远;而一些高职院校的负责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以牺牲学生的长远利益来谋取自身的眼前利益,因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上难免表现得浅薄和“无知”。对此,黄高才先生说:“同样是《老子》,在思想博大的人看来,它是一部人生哲学,细细研读能够从中去获得极其丰富的思想营养;而在思想浅薄的人看来,它只是一部古书、几篇古文而已,读与不读都一样。对于大学语文课的认识,道理与此相同。”
   事实上,古今中外真正的科学巨匠和思想大家无一不在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数学家陈景润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于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的好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区别
  
  现在,有一些教师将大学语文课上成了“高四语文”,致使大学语文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降低甚至丧失。对此,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说:“问题不是出在课程上,而是出在教法上。中学语文教学的部分失误在于,教师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讲授了‘所有的’知识,但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自主获取知识;大学语文课有助于学生们去体会文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体悟。比如,现在的孩子们耐挫折能力非常差。我们在讲授苏东坡诗词的时候会结合作家的生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不屈不挠的人生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同样是一种人文教育。”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差异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黄高才先生说:“中小学语文课与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肯定是有重合的地方。但是,中小学语文课相对而言偏重工具性,而大学语文课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两者的定位是有区别的。”笔者认为:基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实际,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必须承担起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任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在这里,我们必须消除一个错误的观念——不要认为大学语文课承担了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就是替中学语文教学“受过”,因为高职高专教育本身就是面向社会、为生产一线输送后备力量的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由学校向社会冲刺的教育,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进行查漏补缺,责无旁贷。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中小学语文课的工具性不完全相同: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感性积累,强调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知识与能力并重;大学语文课则是充分利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的基础,通过点拨与引导,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迅速地提升,借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注重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坚持工具性的同时,注重于人文性与科学性是大学语文课区别于中小学语文课的最大特点。其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文学形象的激励、感召和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的品德;二是利用文本所承载的思想,培养他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与顽强拼搏的精神。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课具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的功能。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