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职高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林巧莹




  摘要:经常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施比较阅读教学的策略要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对象,关键是选准对比点,探究比较材料异同的原因。
  关键词:职高语文;比较阅读;探索;实践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中国也有一句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比较才获得正确的认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
  对于一篇作品或材料,如果孤立地阅读,有时候不一定能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及艺术特点。但是,如果把它和相关的内容进行一番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那么,它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比较阅读就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也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就阅读的内容来说,可以进行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文体比较、语言风格比较以及表达方式比较;从阅读的目的来看,还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以及分析参考性比较等。
  
  比较阅读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地进行比较,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加深刻,又可以发现差别,把握本质。经常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提高职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概括来说,比较阅读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功能:
  培养职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人的学习非常重要。比较阅读能够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潜在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笔者在《提醒幸福》一课的教学中,解决“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先播放Flash动画制作的歌曲《幸福在哪里》,让学生欣赏后找出歌中所唱的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什么。再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幸福观的句子,比较两者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明白幸福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自己平时要用心去感受。
  扩大职高学生的知识面大部分职高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阅读量十分有限,知识面不广。比较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在和学生讨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直白说理的风格时,笔者就列举了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这也是一首在语言上直白,没有什么鲜明形象可言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之所以多年来为人们传诵,是因为它那崇高的思想境界感染了读者,荡涤了狭隘自私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比较,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职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的职高学生热衷于娱乐性读物,仅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审美层次较低。朱光潜先生指出,要提高鉴赏力,比较的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如在《宋词二首》一课中,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笔者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上,联系两位词人的其他作品,比较他们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感受他们豪放和婉约的个性魅力,以此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增强职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工作中,职高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职高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可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必要的。比较阅读是一种思维迁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材料的对比点,从主旨内容到结构思路,再到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想象和联想,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
  
  实施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
  
  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比较阅读的探索和尝试,笔者认为要真正使比较阅读发挥作用,可以实施以下教学策略。
  (一)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对象
  进行比较阅读,首先需要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对象。比较的范围和对象的确定是根据阅读的目的来决定的。
  职高语文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侧重点,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存在内在的联系,有些课文题材相同或文体相同,有些课文在主题结构方面相似,这些都非常适合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共用基础平台第二册的《同题短文二篇》,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以“读书”为话题的名家短文,培根的《论读书》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严文井的《论读书》说“读书,人才更像人”,虽然说法不同,但二者都强调了求知对人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将同题同体的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重要价值的认识。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年龄不同,环境、心境变迁,以及个人性格的丰富性,他们的作品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旷达,超然洒脱,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作,但他也有清丽婉约、沉郁细腻的作品,笔者选择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为课文的比较对象,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苏词丰富多变的风格。
  比较范围和角度的选择还可以着眼于同一篇作品。社会和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阅读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读〈伊索寓言〉》中,同样的一个寓言故事,寓言的本意和钱钟书赋予的新意就截然不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启发学生重新审视学过的寓言,从中翻出新意,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选准对比点,探究异同的原因
  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的关键,是要找出各阅读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选准对比点,通过对比、列举异同点,才能使材料的内涵逐步被体会和发掘出来。比较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确定的比较范围中,可以从立意、内容、语言、思路等方面寻找比较对象的对比点。
  立意如笔者在讲《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时,用多媒体显示陆游和毛泽东的两首同题咏梅作品《卜算子·咏梅》,课文和这两首词一样都是咏叹梅花的作品,文章贵在求新,只有创新的立意才能把老话题写得出彩。先让学生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味:词人借梅花孤寂凄苦的处境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孤独,以及用梅花高洁典雅的品格自比。再来阅读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词作豪情满怀、格调高昂,认为梅花最可贵的品格是风姿昂扬、傲雪斗霜,寄托了人类向困难、逆境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然后阅读课文把握主旨,作者赵丽宏以浓郁的诗情,借梅花表达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生存,展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魅力。
  内容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虽然都是名家短文,都强调了知识对人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但细加比较就会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培根以其哲学家的眼光,从哲学的高度对读书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精辟透彻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严文井以其亲身经历,从读书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体会和见解,亲切之中发人深省。对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既可让学生了解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又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