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食品类专业实训途径与考核方式的思考

作者:王爱峰 史小峰




  摘要:根据陕西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积极探索食品类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与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考核方式。文章围绕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实训途径的选择及实施、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完善等方面深入地进行了思考,力求有助于食品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零适应期;实训途径;考核方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相关职业院校的调查,食品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数量众多,而食品行业现有的人才结构呈现出两极分化,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技能水平并能稳定工作于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相当缺乏。为更好地满足陕西省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和食品企业对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教理念,通过对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在准确定位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同时,应着力建设一批针对性强、联系密切而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采取规范可行的专业实训途径与考核方式,探索符合就业“零适应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符合食品行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的提出食品类专业实践性较强,专业体系组成复杂,围绕从事食品加工、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物流等相关职业岗位(群)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食品类专业的教学主要针对生源情况和学生就业而进行。课程设置以专业课、实习课为主,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试点,注重对学生实用技能的传授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应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继续受教育能力,使学生适应职业分化、变化的需要。另外,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形式与实践教学系统评价体系的衔接,及时引入社会上出现的新岗位、新标准,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中内容的更新、标准的提升、条件的改善,帮助、引导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确保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生存能力。
  食品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十一五”期间,陕西正逐步建设浓缩苹果汁、乳制品、啤酒、方便食品、肉制品五大生产基地,按照“一体两翼”的规划思路,着力推进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满足陕西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密集型特点的行业用人需求,职校应坚持从职业教育特点和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邀请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的专家学者组成食品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实习实训,定期来校讲学、座谈,提出专业建设的改革建议,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组织保障。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构建、实施企业全程参与的“零适应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岗位针对性。本着“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传授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的原则,职教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注重以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宗旨,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滚动式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实现能力模块与课程的直接对接,使培养目标中的每项岗位能力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支撑,从而使每项岗位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强调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有效性,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范例有机地融为一体,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例和应用方法,以缩短学生顶班上岗的适应期;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粮油制品加工、方便食品、浓缩果汁、啤酒、乳制品生产实训等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生产实践能力,不求知识全面,但求技能过硬,使教学内容更实际、更丰富、更生动。
  
  实训途径的选择及实施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两个显著特点,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食品类专业的实训要借助食品工业科技进步的深远影响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积极有益地加强与相关食品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协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校内、校外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和产学结合的实践体制,推行各种切实有效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化,最终实现就业“零适应期”。
  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实训基地有利于推动职教食品类专业的教学教研改革,为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按照“互惠互利、就近就地”的原则和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要求,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多途径与其他有关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并在各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指导教师,使实习实训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实习实训效果。校外参观实训点和实训基地建设应覆盖各主要专业课程,学生可以作为企业或公司的一员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操作训练、轮岗换岗,围绕技能实用型食品类专业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系统地培训学生的业务技能,使学生的心智、意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得到全面提升。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可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型劳动力,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企业还能从中择优选聘综合能力及素质高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承诺为其提供车间组长及以上职务平台。平时应注重加强与已签订合作协议实习基地的联系,经常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组织专业教师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生产及在职职工培训服务。
  加强实习实训教学中心的建设实习实训教学中心是集实验实习、岗位实训、技能考核培训、创新设计、技术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基地,职教食品类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室有:化学分析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食品生物化学实训室、食品工程原理实训室和焙烤食品加工、乳及乳制品加工、饮料生产、酒类酿造、畜禽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食品感官评定及酒类勾兑、生物发酵操作、食品分析检测、烹饪操作等实训室等。本着让学生参与生产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学习技能的原则规划和建设实训室,加大食品类专业实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实训设备的技术要求立足与行业的发展同步并具备一定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学习、掌握食品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努力使学校实训设施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保证学生能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专业课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探索“模拟企业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主题、学生主体”的新颖教学模式,在专业技能实践课中,开展职业性项目的实训、职业性工作全过程实训,设计适用于不同专业方向、不同专业知识水平、不同特点的实训项目。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按企业仿真设计和布置,实训期间仿真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在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训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