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陈国富




  摘要: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针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围绕专业调研、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训中心建设、课堂教学、教科研成果撰写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上海浦东新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一直致力于推进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新区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是在遵循上海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坚持以适应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等四种核心理念为指导,抓住企业参与、团队合作、注重创新三个要素,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新区职校专业建设的理念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就业导向性特征。因此,与普通教育单纯强调课程相比,职业教育强调专业建设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浦东新区的专业建设,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理念。
  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适应浦东新区日益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要适应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三是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近年来,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新区将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文化、汽车及造船成套设备制造、石化及精细化工、房地产业等七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旅游会展、专业中介服务、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产业,以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三林世博、川沙等六大功能区域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还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也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大的方面说,是指专业建设是一个以课程开发为核心,包括教材编写、师资培养与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专业建设都不会成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训基地建设属于“硬环境”建设,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课程、教材与师资建设属于“软环境”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平台,使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两方面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是指要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学科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整合,做到实训课程与理论知识课程融合并举。扎实的文化基础与广泛的职业能力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仅仅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职业教育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新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精神,以深层的文化素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敬业精神,使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动态性是指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推进与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职业学校需要不断地推出新专业,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专业。其次,企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不仅是不同的企业,就是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再次,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多年来,新区的6所职校在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和协调下,专业建设一直强调动态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建设本身要有可持续性,要在专业建设的人员组织、制度程序、资金供给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保证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近三年来,新区职校在软件建设方面累计投入135万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经费超过6300万元,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建设运行与保障机制。新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一直关注文化基础课的教育和教学,促进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与专业化课程的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区职校专业建设的要素
  
  新区职校在专业建设中,主要渗透和凸现了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注重企业参与,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业沟通,促进校企合作。二是注重团队合作,形成了由政府、学校、企业、科研单位共同组建的专业建设研究团队,并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三是注重优化创新,在上海市专业建设要求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职校实际情况,创新了若干专业的教学文件和标准,按照工程进度,截止到2008年,新区将完成4个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任务。
  企业参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全方位参与职校的专业建设,是新区职校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和保障。首先,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的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和借鉴。其次,企业派出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展学生技能培养与教材编写工作。再次,企业与学校主管部门合作,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相关专业品学兼优的职校学生。最后,由企业提供赞助,在浦东新区职校中开展学生技能大赛,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道德认知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另外,企业还为学校提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训基地和岗位,派遣优秀员工作为学生实训指导教师,这些都为职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浦东新区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在专业建设中,新区注重吸收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力量,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由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浦东分会的专家、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企业相关领域专家、科研单位的课程专家等组成了专业建设研究团队,共同致力于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在2006学年度实验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过程中,各职校在吸取2005学年度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采取职教专家、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方法,对与实验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结构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确定了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同时,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从而使整个专业建设更具有实践性与发展性。
  优化创新优化创新是新区职校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又一重要因素。新区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构建新区职校课程模式时,尽可能地参考、借鉴CBE、“双元制”、MES、多元整合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等模式的优势和特色,融合各种课程模式的长处和优势,不断充实完善新区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目前,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新区特色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即由文化基础课(宽基础)、专业核心课(大模块)和专门化方向课(小模块)组成的优化了的课程模式。同时,新区还注意建立适应职教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国际化内容、师生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实行跨国技术援助与教育合作计划等。通过职教国际化课程的构建,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从而使新区职教更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区经济和社会状况,更能满足不同企业与学生的需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