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探索
作者:宋爱平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建设
民办高职是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体,是一种民办性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职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民办高校与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更为迅猛。据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普通高校已达278所,在校生人数133.8万,其中,定位于高职教育的本专科院校占90%以上,成为民办高校的主要发展方向。截至2006年6月,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约1147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约占2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在自身实力等各方面与国办高职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一直是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民办高职院校要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教育部多次强调,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据此,民办高职院校在自身定位方面要努力避免以下观念和倾向:
(一)学科性倾向。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进行了相应删减和压缩,将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最容易犯的通病,从而导致高职特色不突出,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高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因此要极力避免当前在普通高等教育仍是主流的教育体制下极易形成的学科性倾向。
(二)盲目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专升本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志。将高职教育变成学生升上本科的阶梯,这绝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和长远生存之道。
(三)盲目追求升格。有些民办高职院校甚至认为只要升上本科就可以不再办高职,就成为普通本科院校了,这样的想法不可取。这首先是因为,高职专科办好了照样有很强的竞争力,不应不顾条件盲目追求升本。其次,不能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专科层次教育,它应该是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的教育类型,这才是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才符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如果高职教育一直止步于专科,就将会永远被等同于低层次教育,这对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都非常不利。技术和技能型人才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最急需的人才类型,高职教育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求,所以无论是否升上本科,民办高职院校都要始终坚持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办普通本科既不可能有竞争优势也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准确的定位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学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依据。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硬件设施、师资、社会公信力、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虽然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也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办学模式,更能根据社会需求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做好正确定位,避免上述错误观念和倾向,立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突出高职特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在企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民办高职院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专业建设必须形成自身特色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一味求多、求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严重。在申请新增专业时,往往以专业是否热门作为主要依据,常常一哄而上,缺乏长远规划和理性思考。其次,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的求大求全使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往往是别人有什么专业,我也有什么专业,缺乏长久生存的资本和竞争力。再次,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报考缺乏科学引导和有力控制,导致某些专业过冷或过热,专业发展畸形。个别热门专业在一段时间内过分膨胀,一届的招生人数达数百上千,从而使学生就业面临很大压力,而冷门专业却过分萎缩,面临生存危机。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专业建设应根据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制定总体规划,避免在专业设置中出现不顾学校现状,盲目求全、求多的不良趋势。要考虑到专业之间的相互依存、资源共享,尽量少上缺少支撑的专业。各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专业群的概念来规范专业设置,使专业建设既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又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而且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如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山东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发展规划及学院现状,确定了精心打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的建设规划,目标明确,紧贴市场需求并有利于学院自身原有优势的充分发挥。
建设特色专业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不求量多,但求质优。大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特色就是生命,面对国办、民办高职院校间的激烈竞争,民办高职院校的法宝就是自身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就有了别人不可替代的资本。如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正是在“人无我有,人优我强”的理念下设立和建设的,并依据自身优势,加大投入,将其精心打造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最终以就业率高、社会信誉高、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形成了影响力,推动了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壮大。
科学合理地确定并严格控制冷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要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院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情况下来确定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并强化在招生过程中的科学引导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某些专业过分膨胀或萎缩,提前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自主性比较强的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对原有专业进行整合,适时增设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砍掉生源不良、发展不好、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立起一个既相对稳定,又灵活机动的专业建设体系。
针对民办高职教育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民办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如:(1)根据民办高校的学生录取分数较低,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弱,但动手能力强、个性活跃的特点,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不但要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且要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实践教学占到总学时的40%以上,甚至一半。(2)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对生产中已淘汰的内容要坚决删除,而且努力将新知识、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当中。(3)教材跟不上,可以讲义形式弥补,要求教师上网查阅资料。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根据学生理论功底比较差的特点,自编了更加浅显易懂的讲义或教材,较好的实现了因材施教,这种方式值得大力提倡。(4)对考试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用写小论文、进行社会调研、开卷考试、现场演练、上机操作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取代传统的单纯考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方式,使考试考核方法更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