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
作者:孙 旭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高职高专院校应直接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重在技能应用的专门人才。
高职高专国贸专业技能培养的大背景
过去50年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中国以外贸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中国国际化的外贸人才供不应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应如何抓住这个经济发展的契机,培养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是我们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课程改革的背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关用人单位总是想录用那些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才能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课程改革应反映这一要求,处理好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按设定的岗位或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把国际贸易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不足长期以来,高职高专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办成“浓缩型的本科”,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盲目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缺乏高职高专自己的课程特色。理论课程过多过繁使学生学习吃力,同时,对理论课程失去兴趣。实践课程分量有限,难以构建合理的学习体系。在有限的实践课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形成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的构建。
知识和实践脱节,实践教学落实困难目前,高职高专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以实习的形式出现,但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学生实习的时间有限,而国际贸易业务则有众多环节需要较长的实习周期。另一方面,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目睹一项完整的交易,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个流程,熟悉并操作每个环节。而贸易公司因为学生实习会对中小企业的贸易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另外,学校、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均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落实,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国际贸易实用人才的目标不能得以实现。
国际贸易专业的技能及基本要求
(一)国际贸易专业社会需求岗位和岗位群
进出口贸易公司此类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构成人员是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商务代表。主要职责是负责海外商务联络、客户服务、订单文件处理、进出口货运和付汇安排、船务单证处理等信息的输入、整理分类、传递、联络和跟踪执行等。
中资外资制造企业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制造企业普遍设立国际销售部、客户部、进出口部或采购部等部门自主拓展国际业务。主要职位是跟单员、单证员、高级文员或业务代表等。职位工作职责主要是订单、出货计划、发票、装箱单、船期计划等信息的输入、整理分类、传达、联络和跟踪执行或海外事务联络、订单跟踪、进口报关管理、付汇安排等。
国际物流、国际运输企业基本岗位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四大岗位:国际货运揽货业务员、国际货运操作员、国际货运单证员、国际货运客户服务员。衍生岗位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速递公司、集装箱租赁公司、码头有限公司、海关监管仓库企业、报关单位和报检单位的主要岗位、进出口企业的货运、跟单和报关、报检岗位、负责箱管和拖运的人员等。
报关和报检企业报关和报检企业主要职位是客户服务人员、单据处理人员、报关报检人员。主要职责是负责海外商务联络、客户服务、订单文件处理、报关和报检等。
(二)社会需求岗位和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要求
这些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知识+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学历。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的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三大模块。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岗位能力,其基本技能是外贸公司日常工作的处理,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传真,电话,打印设备),商务礼仪基本技能,商务沟通基本技能等。专业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包括市场调查,外贸单证制作,外贸谈判、船务工作、报关报检工作等。这些技能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技能,也是职业岗位群所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从事其中一项或者若干项工作。综合应用技能着重要求学生在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业务的拓展,熟悉整个业务的流程和细节,能够独立的开展业务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平台
高职高专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针对职业和职业岗位开设和调整。教学内容应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专业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根据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分析,我们通过四个模块来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平台。
外语、计算机教学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大学英语、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口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对应的应用性课程开设外语口语测试、数据库课程设计、网页网站制作课程设计等。
国际贸易基本知识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单证实务、外贸函电、商务谈判、世贸组织概论。对应的操作性课程有国际贸易基本技能测试、单证实务课程设计、函电课程设计、商务谈判模拟训练。
职业素质培养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就业指导、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关礼仪、商务心理学、项目投资、经济法、应用文写作以及一系列音乐、电影、艺术、管理、心理学的讲座。
船务、报关、报检专业拓展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报关原理与实务、报检实务。同时配合国际贸易实训课程: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报关业务技能测试、报检业务技能测试。
引进模拟教学软件和自主开展实训课程相结合
建立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平台要真正的具有可全真模拟环境下的可操作性,教学软件的引进势在必行。优秀的模拟教学软件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之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职高专院校国贸专业可引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函电模拟软件,自建国际贸易单证资料库、商务模拟试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搜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拟定函电以及与客户交流和应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际商战的技巧。
培养“双师型”指导教师自主开展实训课程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没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就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一方面,安排专业课教师轮流到外向型企业熟悉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外向型企业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鼓励“双师型”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业务经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编制实践性教学内容或开展相应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训,并给与课时的保证。
考取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相关鉴定证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