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对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作者:林荣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思考
可持续发展是中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把握,可以从长期性、合理性、协调性三个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念被提出的,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不同的,但都强调发展是核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得到解决,避免用停滞的、消极的观念谋求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笔者认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整体发展、现实发展及未来发展的均衡协调。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既包括作为子系统的教育系统与多系统集成的全社会或全人类的其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又包括教育系统内在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1)教育要与社会大系统相吻合、相协调,以有力地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要借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力和机遇,有效地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由此来看,教育已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育的一个新的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内涵到外延、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演变的过程,因此,应该基于全人类生存发展的背景,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加以探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应以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协调发展为目的,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实现长期的、合理的、协调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
1.长期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期性的发展,应考虑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均衡,充分权衡当前与今后的利益,为中等职业教育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应因当前的发展而影响、阻碍甚至损及今后的发展。
2.合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性的自我发展,应考虑质量、效益、规模的平衡。在合理性发展中,要考虑发展的定位问题,缺乏合理性的自我定位,就会走上自我禁锢之路;充足、稳定的生源是发展的根本保证,但不顾质量的数量增长与不顾效益的规模扩张,势必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有清晰的发展定位,制定规范的招生体制,注重良性循环。
3.协调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办学规模、质量、特色、效益的综合体,是一种协调共进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良性运转;中等职业教育外部要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机制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应不断优化就业准入制度,不断完善不同教育类型的衔接政策,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协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虽然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规模、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但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长期性发展的思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均衡协调,强调的是一种时间上、发展模式上的长期性,其关键是在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有必要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办学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以求打破束缚,寻找新的出路。
1.传统“长学制办学模式”的痼疾。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一直采用“长学制办学模式”,这是一种在初中毕业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教学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模式,学制固定,修业年限相对较长。其缺点是:(1)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做出灵敏反应。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学生的就业实行统包统配,“长学制办学模式”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矛盾没有表现出来。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的就业由劳务市场调节,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矛盾便日益突显。(2)不利于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这种“长学制办学模式”是在初中毕业的基础上实施职业教育,而初中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尚未定型,还处于素质发展的阶段,如果把学生固定于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进行培养,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3)很难满足受教育者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转变,转岗培训与自主学习便成为劳动者适应这种社会就业结构变化的必要的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但在现实中,“长学制办学模式”通常会压缩文化课的课时以保证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无形中降低了对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要求,从整体上影响了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管理模式的羁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类学校构成,在管理体制上,中等专业学校主要由行业或区县举办,职业高中也基本上由区县举办,统一归教育部门管理;而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由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其缺点是:(1)继续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一直以来,中等职校沿用的是普教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学教务为构架和核心的管理模式,由教务处统一管辖专业组、年级组、教研组,专业组与教研组、年级组处于同一地位。教务处根据普通高中的排课程序安排教学,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不能遵循“三服务”原则(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操作课服务)调整有关课程设置,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忽视了职校工作的主次轻重,不能很好地理顺职校内部管理的复杂关系。(2)政府统筹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严重弊端。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经济(业务)部门承担了我国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角色,它们隶属于国家教育部,并分别对所属的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开办、投入、招生、就业等工作承担直接责任,不可否认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政府的行政管理更多地是一种指令性的、直接性的管理,很容易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并导致政府在整体上管理的精力和财力不足。其次,在这种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下,中等职业教育习惯于依附政府办学,习惯于服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调节,学校办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减弱,办学效率低下。
合理性发展的思考合理性发展首先要考虑发展的定位问题,其次要关注招生的体制问题。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与规范的招生体制,都将影响到合理性发展。
1.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不合理。教育定位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办学观念、办学目的缺乏清晰的认识:(1)“小职教观”的缺陷。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即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或初级技术人员。这种“小职教观”把职业教育看作生计教育,过于强调其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其在培养个人劳动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的主体功能。把教育重心放在学校形态的、长学制的、学历化的职前养成教育上,背离了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择业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宗旨的“大职教观”。(2)“以供应为目标”的人才规划对人才培养的限制。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习惯了根据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人才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以形成一定数量的“人力储备”,通过这种主动的“人力供应”促进经济发展。事实上,这种人才预测的准确性是很低的,根据这种假设的“人力需求”建立起来的大规模人力培训计划往往脱离现实,造成严重的人力和财力浪费,加重失业负担。1991年世界银行的职教研究报告也证实了“以需求为动力的职教能满足市场需要,而“以供应为其目标”的职教则较少成效。这种从“人力储备”和“人才供应”的角度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划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