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林娟玲
3.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全面的专业素质。我校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实行坐班制度,上课之余到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训练,由实训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尽快提高新教师的动手能力;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要求他们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并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专业实训基地都是专业教师自己进行调研,制定建设方案,并亲自动手设计、安装完成的。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逐步达到“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的“双师”素质的要求。
4.建立教师技能竞赛奖励措施,形成学技能、比技能的浓厚氛围。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并建立了相关的奖惩激励机制。通过参加各类竞赛,一是可以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可以了解本专业技能水平的发展情况,找出本校专业教学的差距;三是可以锻炼专业教师。2007年,我校所有的专业教师均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5.18”技能竞赛,在校内掀起了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潮。无论获奖与否,参赛教师或指导教师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教学目标,给教学带来不少启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更为得心应手。
5.建立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的制度,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我校各专业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和管理学生,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少教师还对企业的培训条例、规章等进行收集,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案例,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更富有针对性。同时,教务部门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训基地)实践的考核登记制度,并将到企业实践(实训基地)的情况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与晋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几点思考
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一支学历合格、业务精良、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使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与生产的纽带。中职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依靠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
开辟优秀人才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要进一步扩大中职学校的用人自主权,打破学历限制、身份限制,坚持能者为师。政府部门要制定政策措施,一是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增加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编制,允许学校从工厂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无疑会对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职校任教,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三是要注重名师的培养,通过名师带动,创建名校。
骨干教师培训要落到实处中职教师的专业分类较多,给培训带来一定的难度。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问题,并拨专款实施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但就目前的培养方式与实施情况来看,很多培训流于形式。很难想象,一个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经过一个培训班(20天左右)的所谓“骨干”培训,就可以取得高级工、技师甚至高级技师证书,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种培训的质疑。笔者认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应更为理性,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环节,必须得到企业的支持,以达到真正提高中职学校教师操作技能水平的目的。只有实现了专业教师与企业实际的“零距离”接触,才可能实现中职学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借鉴经验,洋为中用笔者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录用前的严格把关与师资培训、继续教育体系值得借鉴。要实现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但要严格把好职业教育师资的质量关,而且要为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提供保障措施。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以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自身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作者简介:
林娟玲(1961—),女,福建福州人,高级讲师,福建理工学校副校长,主要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