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林娟玲




  摘要: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职学校特别是原来的普通中专的教学应从注重学科体系建设转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学科本位必须让位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对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中职教育;师资;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实践能力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光荣历史使命,师资的特色、师资的素质决定了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中职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中职学校师资素质的要求
  
  近几年,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这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但是面对中职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滑坡以及培养目标变化的挑战,对师资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较差(有人称他们为“普教的失败者”),有的学生自卑、偏执、不服教育。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掌握一技之长,需要教师的热情关怀与耐心教育,绝不能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呈动态发展趋势,专业变动大、课程改革频率高,中职学校教师很难一生只教一门课,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不断补充本专业的新知识和相近专业的知识,以满足适应市场需求转岗教学的要求。
  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技能水平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基础的新型员工,必须建设一支集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及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身的教师队伍。
  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学科体系自然不适应现状,必须构建注重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体系。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教材的改革,以往理论偏多、过时陈旧的教材满足不了当前中职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有一批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改革创新能力的教师,承担起编写打破学科体系,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既适应社会产业发展需要,又符合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专业教材的重任,同时,运用其坚实的、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校师资现状
  
  中职教育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动态性较强,致使中职学校的师资缺口很大。笔者近五年来参加了省级重点学校和国家级重点学校的评估,深切感受到师资不足的忧患。
  师资总体数量不足中职学校的师生比应在1∶18~1∶22之间,但目前师生比一般已达到1∶25以上,个别专业甚至达到了1∶50,出现了一个教师在同一学期教3门甚至5门专业课的情况,特别是新开设的专业课教师紧缺,导致教师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文化基础课教师过多;二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知识陈旧;三是重点专业师资匮乏且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四是高技能教师匮乏。笔者在评估过程中发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年轻教师多、中年教师极其匮乏、重点专业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少、“双师型”教师少的问题。
  师资队伍不稳定中职教育的动态性、学生素质较低和教学负担过重等因素,使得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有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到3年,刚刚积累了一点中职教育经验,便纷纷“跳槽”,使本来师资不足的中职教育人才更加紧缺,形成恶性循环。
  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均达不到中职教育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很多年轻教师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本身还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完备,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实践
  
  从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不少中职学校不断加大了教学设施与实训设备的投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相对于这些“硬件”,学校的“软件”建设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要加大力度和速度。在建设一支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方面,我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加强师德教育与规范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培养符合企业规范化要求的学生,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学规范等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校每周组织一次以专业科为单位的教师业务活动,学习教育理论和政治理论,进行校本培训,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化教学规范、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学校还提出了“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程”实施方案,并配套出台了《教师队伍建设若干规定》,明确教师的责任和教育技能,通过教学督导组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规范性进行检查、督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客观地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施教行为,逐步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终身学习意识我校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特别是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调整了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同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吸取新案例,采用新方法,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传递给学生,使教学设计与实施具有超前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发挥教师的特长,挖掘潜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坚持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在职研究生培养计划,仅在2007年,我校参加各类培训的教师就有一百多人;鼓励教师结合学校课改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近两年共编写校本教材62种;开展“以老带新”的帮教活动,缩短新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常规、教育教学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促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与研究。这些做法激发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实施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教师的技能一定要首先过关。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对具有良好的教学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过硬的教师,学生自然会有一种信任感,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学效果。
  1.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能够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我校把教师实践操作水平、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成绩、专业教师应取得本专业1~2个工种的高级工证书等要求写入教师岗位任职条件,将是否具有高级工以上证书作为聘用教师的重要条件,使教师明确了素质发展方向,学习有目标,提高了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