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之“五化”对策研究

作者:王冬梅




  摘要:高等学校有别于传统就业指导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职业指导工作的结构布局、内容体系、指导方法、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均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章以宁波大学为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五化”对策建议,旨在以此推动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宁波大学;职业指导;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显突出。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传统的就业指导向系统的职业指导转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广泛共识。
  
  “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职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职业指导”其实就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它是“以促进求职者根据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实现就业或参加职业培训,以及指导用人单位招聘所需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多项服务工作的总称”。广义的“职业指导”,就是“社会职业指导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试等方法和手段,按照社会求职者和学生的个人条件、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等提供咨询与指导,帮助社会求职者和学生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职业结构和有关人事、劳动政策法规,了解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职业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并实现人—职科学匹配的过程”。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是阶段性任务,而职业指导是系统性过程,就业指导实质上是职业指导的一部分。
  
  宁波大学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现状
  
  机构设置为加强对全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与指导,2002年,宁波大学在原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基础上,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隶属于学生发展与服务处,是学校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专门指导和服务的机构。
  工作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宁波大学的职业指导工作除了传统的就业指导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开展始业教育。每年秋季新生入学之初,开展校院两级面向新生的始业教育,重点是生涯规划教育。(2)开设指导课程。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设定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课。(3)设立网上课堂。开设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设置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块,供学生分类选择。(4)开展特色指导。每年下半年集中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校级为主、院级配合的“职业指导月”活动。(5)开辟精英讲座。不定期邀请杰出校友讲授自身成长成才史,加深学生对相关职业、行业的了解。
  队伍建设宁波大学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特点是校院两级分级负责、校内校外专兼并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层面的职业指导工作,各二级学院具体负责本院学生的职业指导。在人员组成上,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各二级学院党委(总支)副书记、政治辅导员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各学科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向学生渗透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思想,社会职业指导机构的专业人士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益补充。
  经费保障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职业发展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能力,鼓励更多的在校师生关注、参与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工作,2006年,商学院校友韩春岚女士捐资100万元、宁波大学配套200万元设立了“添路”职业发展基金。此举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宁波大学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宁波大学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
  工作格局亟待合理调整就目前而言,在学校整个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中,以就业指导为重心的工作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职业规划教育更多地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点缀和装饰。
  教育资源还需系统整合职业指导应是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一种连贯的教育和训练,而学校目前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还基本处于零散、无序、有限的状态。对学生个体而言,随机性较大、针对性有限。在大学四年期间,不同的阶段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指导,学校又能提供什么样的职业指导,学生个人缺乏清晰的认识,学校也没有明确系统的计划供学生选择。
  指导方法仍需继续完善课程讲授、讲座辅导是学校目前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适于一般的宣讲,但却难以对团体或个体进行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讲解,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队伍水平有待尽快提高受到人事制度的制约,作为主体力量的专职队伍稳定性比较差,加之职业指导本身是一项理论和业务要求都比较高的工作,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这支队伍工作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比较缓慢。
  制度保障还需及时到位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比如,尚未形成院、系、班、任课教师等各方面力量充分参与的职业指导体系,与家长及政府劳动部门、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的双向互动还需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职业指导队伍的督导、评价和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宁波大学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专家格林豪斯根据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0~18岁为职业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需的职业教育;18~25岁为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
  依照中国的国情,儿童6岁进入小学,经过12年的学习,18岁进入大学,22岁大学毕业。在进入大学之前,升学压力使他们的生活经历多是“学校—家庭”这样的两点一线,基本谈不上对职业的认知和体验。高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不得不承担起职业准备阶段和进入组织阶段的工作任务。
  职业指导是一项关系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涉及校园内外,贯穿学生终身的系统工程。高校不是职业指导的唯一领域,但却是关键的一环,责任大,任务重。就宁波大学而言,强化职业指导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促进组织体系科学化首先,强化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学校现有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领导体制下,成立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校院两级职业指导工作领导机构。其次,建议“就业指导中心”更名为“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并将工作重心从原有的就业流程管理转向以“学生满意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发展指导。再次,以“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为阵地,将校内校外有一定职业指导经验和资格的人员组成职业指导联盟,以轮流值班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体或团体的指导咨询服务。另外,在每个二级学院至少设置一名有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作为院级职业指导师,具体负责院级层面的指导、咨询、培训活动。
  确保内容体系完整化为贯彻“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宁波大学在2007级学生中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是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社团、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梳理整合的结果,主要有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创业训练计划在内的五项子计划,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中,成为学生毕业学分认定的一部分。职业技能培训子计划包括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职业资格、专业技能、其他技能等5个子项目、70个活动项目,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业教育和校内外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对于促进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学校还应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内在的职业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明确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掌握职业决策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把握未来的心理素质和潜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