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深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刘光然 陈建珍 詹青龙 李会章 常承阳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社会需求;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需求标准的转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教育技术学专业扩张性的发展也面临相应的问题。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探索改革思路,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途径。
现状分析
通过对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多所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调研,我们了解了目前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度不够,轻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教育技术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许多院校设置课程体系时,实践教学环节少,实验课时较少,阻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期望。
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课程设置只通不精2000年以前,本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学校和电教机构,所从事的主要是教学和教育技术工作。近年来,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同时本专业毕业生人数剧增,毕业生去向发生很大变化,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下降,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数增加,反映出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格局。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没有或很少设置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过于单一,课程设置较全面,但内容不够深入。
资源匮乏,共享资源少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现象,部分课程的教学由于资源匮乏,仅限于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共享资源主要通过网络获取,而实用性强的资源匮乏。我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大学四年级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教育媒体技术与教育软件工程。但是,学生普遍反映四年级分专业方向,学习时间不足,技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同时,职业资格考试类型单一,未能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考试。
改革思路
知识能力结构应具有应变、综合与创新的特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就业观念面临挑战。《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提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自主精神,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意味着现行的就业观念将发生显著变化,“一朝选定,终身不变”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动态系统,人们必须具备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信息社会不仅要求人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能应变、生存与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多元课程目标现有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数量虽然有限,但随着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迅速向纵深发展,可开拓的人才市场前景广阔,关键在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本身的实力和适应能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因此,培养目标应从“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设置多元课程目标。适应社会需求,追求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社会效益,是专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随着国家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与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教育软件开发和教育资源制作的机构。我院按照“大专业、小方向”的思路,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了“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依据社会需求,构建“Y”型课程体系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任何专业存在的价值。技术的进步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的最佳结合点,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关键。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该专业应采用“Y”型课程体系结构,即采取“平台﹢模块”的结构,设置专业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专门化课程,以此解决专业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Y”型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前瞻性与务实性并重,探索“四新一练”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不仅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同时应具有前瞻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课程设置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院探索了“四新一练”的办学特色。“四新一练”即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与实际工程项目训练。具体要求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灌输新思想,讲授新知识,使用新技术,掌握新方法,在实际工程项目训练过程中检验和提高学生理论、技能、实践、创新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环节的项目训练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系统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使用各种系统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
以能力为目标,建立“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建立“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条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三个层面”即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在第三个层面,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以实现。“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关系如表1所示。
改革方案
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两个方向,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1)教育媒体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与文化艺术素质,掌握先进的教育媒体制作技术,能够从事教育媒体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能在教育领域内从事教育技术教学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教育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教育信息系统建设等能力,适宜到各种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各级教育部门信息化资源建设研发和管理单位、各类院校从事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体化”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1)通识课程平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等。(2)专业基础课平台:教育技术学导论、学与教的原理、教育软件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及教育应用、教学设计、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专业英语等。(3)教育媒体技术方向:电视文化与传播、影视美学与构图艺术、电视设备与系统、图像处理、摄影摄像技术、音响技术、演播室场景设计、电视编导、影视照明、影视文学写作、电视策划与创意、非线性编辑、电视专题制作、影视广告创作、动画技术等。(4)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线性代数、数字逻辑、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教育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字视频技术、面向对象课件开发、教育网络数据库、教育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等。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该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可取得本科毕业证书,还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摄影中级工、图像处理高级工及多媒体应用设计师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