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

作者:黃日强 顾厚顺




  英国传统保守主义的思维模式固守传统的学徒制度,冷淡了现代职业教育。从其传统的经验主义出发,英国人认为18世纪英国的经济成就,并非依靠在公学和名牌大学啃古书的学究们,而是依靠英国最先形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学徒制技术教育模式。不可否认,学徒制曾对英国的经济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英国在1562年就颁布了《劳动法》,又称《工匠法》,该法把存在已久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确立为一种正规的学徒制,统一了全国的学徒训练(该法施行至1814年才废除)。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贫民子弟均可接受技艺训练,此时期还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手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制的技术与职业训练水平。17世纪末,伦敦和其他大城市建立了贫民习艺所,1723年,英国颁布了《贫民习艺法》,致使贫民习艺所附设的工作学校(亦称工艺学校)大量产生,这种工作学校只提供半熟练的工业训练,并且向贫民灌输道德和社会标准,进行初步的识字教学。贫民习艺所是较低级的行业学徒制衰退的一种替代物,是一种带有慈善性质的初级职业技术训练所。18世纪后期,从这种贫民习艺所出来的儿童成批地拥向北方的工厂去当学徒,成为纺织业与英格兰早期工业化所急需的劳动力,直到19世纪末,英国大部分技术工人还是通过学徒制培养的。然而,在同时期的其他工业化国家中,如在法国和德国,艺徒制的衰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职业学校在18世纪后半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符合产业革命对工人劳动技能的新要求。英国却固守学徒制的老传统,虽有讲习所,但由于不正规且仅重视人文教育,完全背离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淡化了职业教育,最终导致落后于其他国家。
  德国哲人追求系统、完整、彻底的精神深深影响到德国人一般的思维习惯和作风。费希特(J·G·Fichte,1762~1814)在题为《致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曾说过:“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切切不可容忍半点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无论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实际工作领域以至于在日常生活当中,德国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堪称举世闻名,有口皆碑。有人把德国称做“记事本的社会”,因为几乎每个德国公民都有自己的记事本,近期或远期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公事等生活日程都预先记录在其中。在做出决定之前,每个人都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因为德国人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关乎对待生活的态度。
  凡是到过德国的人,无不对德国社会各个方面管理得井井有条、有板有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各行各业都敬业爱岗,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惜时守时,工作第一,事业至上,工作效率普遍很高,使人感到整个社会仿佛是一架庞大的机器在顺利地运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这个机器中的位置和作用。凡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人们普遍习惯于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而不论是否有人监督。德国制造的各种产品以其质量耐久可靠、设计独到精妙著称于世,从中可以窥见德国人科学务实的态度和执著认真、严格守信的优秀品质。
  综观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其显著特征是德国人继承了科学务实的民族优秀传统,积极主动地适应并落实以务实和实证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展,用科学的态度、观念、方法和技术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操作技能的独到认识和实践上。早在17世纪,日耳曼重商主义者就深刻地批判了传统手工业师徒式的职业培训,指出这种培训缺乏知识,不动脑筋,仅仅是利用感官模仿师傅的动作,忽视理论上的分析思考与知识化,并提出了职业培训应合理化和理论化的主张。19世纪中叶以后的德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冲击波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本身的范畴,并深入到哲学、人文、历史、文学、教育领域。运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实验方法讨论教育问题,成为当时德国教育研究的主流。研究自然科学必须是务实、实证、严谨的,这种方法和精神与德国人思辨的传统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随着近代产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作用、意义与应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也为职业培训,其中主要是操作技能培训的合理化和理论化提供了知识、技术与物质条件基础。
  在德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技术主义”和与之相联系的“实用主义”一直影响并制约着科学演变的基本思路,同样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过程。而且现代产业要求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工人,而不是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徒工,现代意义上的操作技能体现着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的文明,不仅强调对知识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规范的尊重,强调热爱劳动的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强调对操作过程诸方面独具匠心的分析与审美意识,强调得心应手的智能化与知识化的操作技能。在这些方面,德国人经过近百年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教育培训与就业制度相结合,企业主与雇员对培训制度的结构、内容与各个培训过程认同一致,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职业工作经验,能够快速灵活地适应职业技能的要求。这些最初都不是出自教育制度本身,而是首先从具体的教育内容及其组织上寻求和提出办学依据,即在操作技能训练已科学化和课程化的基础上,为保证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是主要的培养目标,操作技能也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德国人对操作技能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精力,与其他国家具有质的不同。
  传统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世代相沿袭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而稳定的特质。传统通过世代文化传承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教育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传统的特点在于一经形成,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文化阻抗功能。传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性质不同的作用。在传统因素的层面,我们不难理解战后英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何以会产生较大差距:英国的适龄青年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而德国的适龄青年却乐于接受职业教育;战后德国基本普及了义务职业教育,1978年德国未接受职业教育者占义务职业教育年龄组人口总数的6.2%,而1980年英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数仅占接受中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中等职业教育在英国的处境甚至不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综上所述,结论是传统因素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英国的保守主义思维模式对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而德国思辨性的传统思维方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则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日强.原联邦德国中等职教发达原因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1999,(3):75.
  [2]黄日强.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缓原因探析[J].河北科技师院学报(社科版),2006,(2):33-37.
  [3]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M].Berlin:Berlin Press,2003:89-91.
  [4]W C 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389.
  [5]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5.
  [6]袁慧芳,等.近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迟缓的原因探析[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6).
  [7]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48.
  [8]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The Material and Social Standing of Young People During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Berlin:Berlin Press,1998:173.
  作者简介:
  黄日强(1954—),男,江西南丰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东华理工大学教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与职业教育研究。
  顾厚顺(1963—),男,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