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现状分析及创新思考
作者:梁 快 李亚军
校开展师资培训同样没有制定激励政策。2007年6月,更是以一纸通知形式统一规定了全国师资培训收费标准,过低的收费导致某些培训项目收不抵支,培训自然难以为继。(4)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加大了对师资培养培训经费的投入,但因经费始终有限,大部分教师无缘参加进修学习。此外,国家对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未投入任何专项经费,完全依靠基地收取学员学费用于培训,这样既不利于基地培训条件的改善,也加重了送培院校和受训教师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到培训基地和送培院校的积极性。(5)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数量不足,教师无暇参加培训。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短缺的矛盾普遍存在,各院校不得不采用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法来缓解这一矛盾,所在专业很难抽出人参加教学时段的培训。有的教师一学期要开3~4门课程,周学时达到15学时。由于教师平时工作负担太重。忙于应对日常教学。身心疲惫,假期要休整,还要进行新学期教学准备,也无意参加假期的培训。此种状况势必影响师资培训的稳步发展。
上级主管部门统筹乏力 教育部除每年用文件的形式发布各基地的培训计划外,对基地如何发展,如何开展工作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对如何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尚缺乏统筹的思路与决心。比如。除全国性的基地外,有些省市利用自身教育资源成立了地方性的培训基地,地方性基地与国家基地需要统筹与协调,但至今仍未引起重视。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国际合作计划,2007年,又启动了利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师资培训的计划。这些计划涉及许多高职院校,有些院校本身就是基地院校,有些则不是。这之间也需要统筹与协调。否则就会在培训项目、时间安排、地域划分、学员招收等方面出现矛盾。由于主管部门思路不清晰且没有具体的行动,基地工作很难上更高的台阶。
协作会的职能逐渐淡化 基地的培训面向全国各地,不同的基地院校所在地域不同,优势不同,因此,各自的培训对象、培训项目、针对的地区也应该不同,需要协作会进行统筹与协调。前几年。协作会很好地行使了职能。每年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基地分工明确,各自承担的主要任务十分清楚,培训项目布局比较合理。但近两年,协作会的职能逐渐在淡化,具体表现在:基地设在高职高专网上的网站内容从2004年4月以后再也没有更新:三年应该改选一次的协作会会长单位没有改选;2007年的基地年度会议至今没有召开。这些事实都是协作会的作用逐渐淡化的表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2007年,教育部颁发《(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与教指委2007年度师资培训计划)实施要求的通知》,规定:计划内备案的培训项目,培训费一般不超过1000元/人,这一标准大大低于往年各基地院校制定的培训收费标准。对这一敏感问题,协作会没有在基地院校中统一思想,也没有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结果,有的基地仍按原标准收费,有的基地按教育部的新标准收费,有的则削减培训项目。或减少培训学时,或干脆不办,导致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量的滑坡。
进一步发挥基地作用的思路
建立覆盖全国的培训基地网络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将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优秀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项目的学校与企业、教指委院校、有国家精品课程的相关专业等纳入基地范畴,建立起一个地域广泛、专业或课程门类众多、与企业结合、与国际合作项目融合的基地培训网络。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工程,首先必须有部门牵头,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实施方案中,首先要解决网络的基本框架、运行管理模式问题。还要充分考虑信息共享与交流、组成网络的各个院校或专业的运行效率与成本、如何充分发挥不同院校的专业优势等问题。
健全组织框架在现有协作会的基础上,可考虑按地域、按专业、按项目建立起联系更为紧密的二级协作会。协作会要成为政府主管部门与基地院校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联系的纽带,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与地区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协作会的监督与指导,协作会既要开展经常性的协调与交流活动,也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的相关政策依据、实施办法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创新培训项目 以往的培训项目的设计多集中于技能培训。而实践证明,有关高职教育理念、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研讨项目,同样受到广泛的欢迎。因此,可以单独开展上述方面内容的专题研讨或将上述内容融入到技能培训项目中去,同时,还可以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和研讨活动。
创新培训模式一是走出去的模式,针对一个地区、甚至一所学校送培训上门。对于提升专业技能、实践性强的培训项目,主要是利用当地现有的硬件资源开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比如,与计算机有关的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电子商务、网络工程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培训等。对于有关理念、建设、管理方面的培训,可以组建一支由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绩突出和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等人员组成的讲师团,开展巡回式培训。二是远程培训模式,可将优秀培训项目、精彩的培训课程制作成音视频资料,通过网络或媒体播放的方式开展培训。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培训成本,迅速扩大培训规模。
提高培训的层次提高培训层次包含两个方面。(1)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目前不少基地院校具备技师培训能力,或已经成为劳动部门技师或高级技师培训基地。面向高职院校开展技师培训的条件十分成熟。相对于社会学员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比较高,一般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师的培训要求。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和评审,高职院校的教师获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这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很好的渠道。(2)选择部分基地院校成为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硕士点,尽快启动职业教育硕士教育。要实现此举,首先要组织力量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硕士学位的相关标准、规格、要求以及培养课程的方案等。没有必要等一切都就绪以后再实施,可以边实施边完善。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可以优先考虑由示范性高职院校与具备工程硕士培养资质的普通高校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先试点,待成熟和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要提高三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基地院校主动开展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一般院校主动选送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教师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制定激励措施:(1)资金支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拨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对办学声誉好、质量高、规模大、效果佳的培训基地予以表彰和奖励。设立培训基金及优秀学员奖学金,对来自贫困地区的进修教师减免培训费,同时,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进修教师予以奖励。(2)政策倾斜。严把证书发放关,在提高培训证书含金量的同时,使之对教师个人的考核、聘用、职称评审及资格认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还建议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示范性院校建设评审、精品课程的评审等方面设立一定的规定,对该院校或相关专业是否开展师资培训以及是否选派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和研讨活动等方面有一定的指标要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