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现状分析及创新思考
作者:梁 快 李亚军
关键词: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项目;培训模式;创新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大批民办高校兴起,职工大学转型。中专、技校升格,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师资队伍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不相适应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准备在部分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办学效果好的高校建设若干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开展高职高专在岗骨干教师的轮训。2003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立。基地建立迄今已运行5年,回顾和总结过去运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进一步发挥基地的作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基地概况
以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批准《关于同意天津市筹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华北地区)的批复》为标志,基地建设开始启动。200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由天津6所院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3所院校(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及北京、宁波、河南各1所院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组成的5大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
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规定基地主要的培训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旨在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三是开展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的培养对象包括院长、校长、骨干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人员。
当年,还成立了由12所院校组成的基地协作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协作会首届会长单位。协作会制定了章程,且明确每年要组织召开一次由各基地院校参加的联席会议,教育部派人并组织有关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培训工作经验、评估考核基地院校的工作、评选先进基地及评审并确定各院校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
2005年,教育部批准了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组成的广东基地。至此,全国形成6大基地,包括15所院校。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它培训了一大批院长、校长和骨干教师,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交流平台,并且推动了基地所在院校的建设。
培训了一大批院、校长和骨干教师 几年来,各基地所在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配备优秀教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为高职高专院校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与骨干教师。2002年天津基地培训学员182名,2003年培训学员640名:北京基地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培训了57名院长、校长:广东基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获准设立,当年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133名,2006年培训453名,2007年培训量达到1149名。2008年1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示范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走出校门,北上哈尔滨,举办了三期师资培训班,仅此一次,就培训了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9所职业院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600多名。2003年至今,全国6大基地15所院校共培训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近万名。师资培训基地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地师资、实训条件较好,同时,培训项目所对应的行业技术水平较高,部分课程聘请了行业资深专家授课并安排了企业实地考察。高新技术含量的培训内容和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开阔了教师的视野。经过培训的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接触到了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
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交流平台 根据几年来对参加师资培训教师的书面调查和访谈,大家普遍认为,师资培训提供了一个高职教育界广泛交流的环境和平台,这种交流既发生在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之间,也发生在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学习的教师之间。交流形式灵活多样,随时随地,交流内容既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也包括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等。这种交流形式和平台符合职业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相互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已远远超出培训本身所带来的收益。
推动了基地所在院校的建设 师资培训对基地院校自身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教学相长。基地自身的师资水平在提高。设备投入在加大,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也不断在提升。与本地企业的结合乃至深度融合也在加强。基地所在院校通过每年举办师资培训活动,在项目开发、项目推广、项目管理以及培训质量的控制、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基地的设立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培训规模偏小,发展趋于缓慢 以5年总培训量1万人次计,年平均培训量为2000人次,也就是说,15所基地院校年平均培训量130余人次,足见培训规模之小。不少基地最近两年培训量没有明显提高,个别院校甚至出现负增长,由此折射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培训项目不具备吸引力。在每年公布的培训项目中,均有一些项目因为报名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办,原因一般都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或太陈旧,或太生涩,或太偏窄。(2)个别项目培训效果差。培训效果不好,往往会影响到培训项目的可持续性。造成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培训基地与院校的培训需求之间未形成顺畅的沟通渠道:二是缺乏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料,影响培训的规范性:三是进修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四是个别基地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与培训资源不足。(3)缺乏激励机制。基地院校缺乏积极性是培训发展趋缓的重要原因。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有些基地院校的培训项目逐年呈下降趋势。培训人数也在不断减少,直接原因是基地在拓宽培训项目、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方面力度不够。更深层的原因是,缺乏积极性,缺乏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于基地院校来说,培训任务的具体实施要落实到教学部门,而承担师资培训是教学部门计划外任务。且通常又是利用假期进行,学校若没有激励措施,教学部门则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部对基地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