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高职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

作者:许文云

化为行为,并维系着行为的一致性;根据自我认同的道德责任而形成的道德目标意识驱动着道德人格的全面提升,同时使道德准则意识与道德责任意识更为一致和协调;道德人格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道德实践精神作为主体心智和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能够维护道德人格结构的完整和稳定,而且促使主体产生自我道德肯定和道德审美的积极心态,推动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了这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道德人格结构才是健康的、完整的以及稳定的。
  
  和谐人格的本质特征
  
  和谐人格是体现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积极、完整平衡以及能组织好个体与他人、社会与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高职学生的和谐人格应有这样一些表现: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在不断追求理智素质的同时,具有完善和谐的精神世界,感受力强,情感丰富而深厚;j。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自信心强。对他人坦诚宽容,愿意表露自己的感受,也能对他人有深切的理解与尊重;关心群体,关心社会,倾向于与他人的良好沟通与合作,具有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等等。也就是说和谐人格既是知情意行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又是真善美和谐协调的道德人格。
  知情意行健全统一 由于我国对学生从小就比较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因此,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绝大部分都能符合正常价值准则。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理性认知不会直接导致相应的行为,尤其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必须通过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过程。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道德认知的具体表现。它对道德认知具有激发和引导作用,对道德行为也具有调控作用,道德情感中的移情作用则更易使个体作出利他的道德行为。高职学生所表现出的“知行分离”,是理性认知没有通过感性体悟,没有得到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认同与内化的结果。对于和谐人格来说,情感、意志、注重、需要、动机、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必不可少,尤其是情感和意志上有更突出的地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高职学生在理性认知方面的储备与情感的认同、意志的调控之间显然存在着脱节,也没有自觉地内化到他们的品德结构中,反映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冷漠与“知行分离”便在所难免了。因此,知、情、意、行是有序的和逐渐深入递进、完善的综合系统,只有知、情、意、行健全统一了。才能产生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才能形成和谐人格。我们要努力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内心协调一致,言行统一,达到知情意行的健全统一。
  真善美和谐协调 真善美和谐协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高职学生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从道德人格的角度来理解,“真”就是主体在思想、行动上充分地接近和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善”本身就是一个伦理学范畴,指道德上合乎规范:“美”是指主体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使人和人的关系趋向于高尚纯真的道德美。从人的实践和认识发展来看,真善美之间的统一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从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看,人们总是先达到真。即培养了规范的道德准则意识,具有了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树立了较高的道德目标意识,进而通过积极的道德实践行动,创造善,实现善。在真的基础上实现了善,也就是获得了人在自然和社会上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才可创造和享受道德美。美是在真和善综合基础上的更高境界。健康的道德人格的本质特征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与和谐,高尚的人格是真的,是善的,同时又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和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