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高职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
作者:许文云
关键词:高职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养成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其不健康的道德人格所致。
高职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过于偏重自我利益、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二是过于把道德的作用和范围定位于公共人际交往的场合中个人形象的展现上,忽视道德自身对优化人格的促进作用;三是道德人格世俗化、功利化现象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缺乏社会理想以及宽阔的道德境界;四是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错位,忽视点滴积累,眼高手低,是知识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要弥补这些缺陷,就应该搞清楚什么样的道德人格才是健康的,即健康的道德人格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道德人格即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它既是个体对一定社会道德的内化而形成的个体独有的品格精神,又是个体对一定社会道德生活方式持有的确定态度、立场和信念;同时,道德人格一经形成则表现为持续一贯的行为模式,并在具体道德实践过程中,实现其应有的道德权利和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为对崇高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现实的道德践履。可见。道德人格不仅包括了个体道德形成的各个方面。而且包括和谐人格的所有特征。因此,健康的道德人格应从道德人格的结构与和谐人格的特征两个层面来衡量。
完整的道德人格结构
从高职学生个体道德形成过程来看,健康的道德人格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规范的道德准则意识道德准则意识是道德主体内心的评价标准,是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主体进行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则,是社会道德生活方式的全面内化,是构成道德人格结构的基础。高职学生只有确定了做人的准则和正确的价值方向,才能确保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的内在一致。目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集中在培养道德准则意识层面。如“五爱”、“三义四德”教育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高职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开始向完全社会人转化,社会规范价值体系已开始内化,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品质。但道德准则意识尚未明确。即因其对生活的理解、把握而应确立待人处世的原则和根本态度尚未确立,表现为道德评价和道德取向的多样性和可变性,道德行为无序化倾向严重。特别当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高职学生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全面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引导。这既是建构道德人格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 道德责任意识是道德人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对责任的界定、自律、自控以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生价值。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责任就是出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即道德理性产生必然的道德行为,在当前体现为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作出科学的道德角色定位,明确这一角色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肩负起振兴中华,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不仅仅是毕业后得到较好的就业机会,还应当是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人才,敢于承担起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富而思进的社会责任。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变革进程中,其形成和具有的道德水平,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们具有一种自觉的自我约束能力,一种个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可一些高职学生认识不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自己对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义务,随意任性。玩世不恭。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不能克服这种道德责任意识的缺乏。就不能建构健康的道德人格,素质教育就缺乏最核心的灵魂,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失败。
树立较高的道德目标意识 道德目标意识是道德人格系统中动力和导向因素。以道德理想为核心,具体可分为社会道德理想和个体道德人格,这是道德主体实现自我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巨大精神支柱。个体道德目标,换句话说就是指关于自己道德人格培养方面的志向,传统伦理中的“志”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志于道、志于仁义、志于成圣成贤”。社会道德目标就是期望整个社会所达到的伦理环境和道德图景,“大同”、“君子”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进行道德教化的两面旗帜,现在我们则有“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理想”等科学的道德理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在有一些高职学生并不认同社会主义道德导向,“共产主义渺茫论”、“雷锋精神过时论”很有市场,信念危机、“垮掉的一代”是社会对青年道德目标缺失现象的描述。在校时,学生往往以追求成绩、学历、学位为最高价值,毕业时,又以待遇高低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缺乏为祖国建设努力奉献的价值理想和追求。当代高职学生必须把握好义利关系、群己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道德定位。只有具备了这种目标意识,才能激励自身作出较高的人格追求。
具备道德实践精神的支持 道德实践精神是道德人格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特质,是充盈的、自然流露的人性光辉。康德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道德律”、孔子面对挫折“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德生活方式,屈原“九死其犹未悔”的道德勇气,都使其道德人格具有完满自足性。这种精神能够使道德主体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实践,并形成健康和谐的道德人格。因此,道德人格必须有道德实践精神的支持。只有在道德实践精神的指导下,高职学生在进行道德抉择时,才能坦然面对罪恶、压力、困难、嘲讽、误解,在内心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人格在这种精神的维系下。更为独立、巩固及坚忍,更能实现内心自律和行为自主。道德人格的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结构。道德准则意识是整个结构的基石,是形成道德责任意识的直接依据和内容。也是形成道德目标意识的价值基础:道德责任意识促使道德准则意识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