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过程方法”在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应用
作者:易建芝
实施监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高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 高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质量信息系统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反馈过程,也是教学质量监视、测量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教学质量信息可以由两条渠道获取:一条是校内教学活动信息,由校、院、系、教务处、教研室、专业科、教师、学生组成的纵横交叉的信息跟踪、反馈网络;另一条是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的内容,一是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并吸收、分析各种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二是接收和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的适应状况信息,以加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适应性。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可以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而不是针对学科来确定。同时,也要针对职业岗位的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应以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
建立健全日常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要在高职院校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这是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测量的依据。高职院校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水平和高职教学特点的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具体措施如下:在管理层面上要实施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管理,按其各自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职责,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并组织承担各种专项检查。在理论教学方面,可在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考试考核等环节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在实践教学方面,可在实验教学、各类实习、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在专业检查、专业评估方面,可以课程建设、院系教育管理、毕业设计、新办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为标准。这些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保证教学工作过程的监控与评估的顺利展开。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监控监督机制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科质量标准,对高职院校各系的监督应采取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学校检查与学院(系)自查相结合,专家检查与管理人员检查相结合。领导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的形式。这种运行形式可以通过日常的常态监控,如日常的教学工作常规检查。同行专家、领导随机听课,学生评议方式和专项监控来实施,还可以通过专项评价教学工作,如对设定的专项教学工作进行各种专项检查、评估,项目验收来实施。作为高职院校关注的课题,还要重点关注实验课、实训课、毕业设计(论文)及考试环节的监视与测量。
综上所述,相对于目前教育系统的“证明”性评估,“过程方法”是一种更精细、更系统、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有利于对高职教育的每一个过程进行连续的控制:有利于识别教育过程、教学过程和顾客的需求,更好地体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有利于开展高职教育过程质量策划活动,明确高职教育过程的目标和要求:有利于了解、协调和确定高职教育过程内部和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有利于明确高职教育过程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协调合作和沟通:有利于加强对高职教育过程的监视、测量、数据分析和控制:有利于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实施PDCA动态循环管理,实施持续改进,确保过程增值:有利于增强顾客满意度,走出目前高职院校供需不一致的“瓶颈”。
高职教育质量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课题。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认识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将会进一步扩展,高职教育的过程管理与监控手段也将会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运用IS09001的“过程方法”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不但能满足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管理的需要,还可以满足高校评估,乃至认证机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要求,形成学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与高教评估相辅相成,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高职教育质量自我完善机制,有利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实施对高职教学过程的监督、测量、促进、评价,为高职教学过程质量提供保证,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从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使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处于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