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二元制”结构内容体系简析

作者:王丽华




  摘要: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相对于国内形势课程内容而言,国际形势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支撑,不能达到开放化全球化时代背景高职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本文指出了当前高职《形势与政策》内容体系偏于国内形势的单一化趋向,对国际形势课程内容与国内形势课程内容相对独立的“二元制”课程内容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立《形势与政策》“二元制”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内涵、构建的必要性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元制”结构内容体系;“国际形势课程内容”;“国内形势课程内容”
  
  随着新一轮“两课”课程改革的展开,高职院校的“两课”由原来的五门课程整合为三门: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在高职“两课”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但就目前《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体系而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偏向于国内形势,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对高职生的素质要求。
  
  高职《形势与政策》
  课程内容的单一化趋向
  
  当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显现出偏于国内形势的单一化趋向,体现在以下方面:
  国际形势教育分量较轻,内容缺乏系统性大多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以国内形势为主,国际形势教学内容和课时过少。而且,国际形势教学内容大都只涉及热点问题的表面,缺乏对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发展趋势的理性分析,也很少涉及国际形势基本原理的讲授,致使国际形势的内容结构松散,随意性较大,缺乏连续性和多学科支撑性。
  在教学要求和管理上,对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施行双重标准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致使一些教育者误认为了解遥不可及的国际形势无关紧要。许多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将国内形势作为核心内容,使国际形势服务于国内形势,对国际形势的教学要求远不如对国内形势的要求严格和规范,这种观念导向致使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国内形势与政策上,国际形势教学内容和教育深度便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对国际形势的学习甚至教师教学的放任。
  专职教师缺乏,造成国际形势课程专业性明显不足高职院校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或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兼任,专业教师,尤其具有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严重匮乏。对于国内形势课程,兼职教师也许还能应付,但对于国际形势课程则很难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使国际形势课程的专业性难以获得保证。
  不少学者和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体系的理论构建都倾向于将内容分为相对稳定部分和不断变化部分,其中,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为相对稳定部分,当前形势与政策和热点问题为适时变动部分。诚然,这种内容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学科基础,在推动该课程的正常化进程中,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这是一种相对封闭和狭隘视野下的课程内容建构,未将构建国际形势课程内容体系独特性纳入其中,与当今全球开放的大环境不相容,缺乏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长远考虑,由于高职生对国际时政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知之甚少,以致其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淡薄,从而弱化其未来在全球国际化中的竞争力。
  
  构建《形势与政策》“二元制”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二元制”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是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顺应时代背景发展而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的现实举措。
  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加深和我国在更深层次参与世界发展的现实越来越要求人们增强国际意识,树立全球、全人类的观念。而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特点,促进全世界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了解国际社会运行规律,增强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力,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谈判;不仅需要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国际主义胸怀。目前的高职生正是未来我国走向世界的参与者,他们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是未来我国走向国际化,进行国际交往的关键,这需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大量外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中国,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企业终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主体。国际化运作的跨国公司所实施的本地化经营战略,必然导致人才流向的变化,反过来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着重强化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增强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种新形势下,不仅迫切需要国际政治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加强普及性知识教育,不仅使学生单纯地了解形势与政策,更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国际视野和信念教育。而这方面的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各种课程教育中近乎空白。高校的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都是专业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又只在本科院校开设,高职院校现有的《形式与政策》有相关内容的设计,但相对来说,这种教育的系统性、多学科的支撑性不够,从而使教育力度显得单薄。在目前无法独立开设国际形势教育这一课程的背景下,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框架体系内,提升“国际形势课程”的地位,强化对高职生的国际形势教育,便是顺应这种新形势要求的最现实的选择,由此,本文将倡导一种国际视野下的、开放式的“二元制”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形势与政策》“二元制”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国际形势理论和实践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一般原理的基础上,对国际社会体系和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一定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外交政策;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的视野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在,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参与世界政治与经济并为人类作贡献的国际主义信念。因此,国际形势课程不应从属于国内形势课程,二者应该具有同等的地位,并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二元制”课程内容结构,是指高职《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由并列的两大模块构成,一是国际形势,二是国内形势。实行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并列的“二元制”课程内容结构,提升国际形势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地位和权重,是为了适应教育面向世界、高职教育国际化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开放化的时代要求,其目标是改善现行《形势与政策》过于侧重国内形势的单一化课程内容体系,逐步调整为国际形势课程与国内形势课程“适度分离、均衡布局、同等优化、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这种结构设置绝不是强调国际形势课程与国内形势课程的壁垒森严,而是要强化国际形势的地位,使国际形势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具有理性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这种结构必须注意国际形势课程与国内形势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和补充。
  在“二元制”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框架下,应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各自的内容特性和教学目标出发,构建二者各自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体系。国内形势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国情国力、政治经济形势、重要会议精神、国家的重大改革举措等及热点问题。国内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可按相对稳定部分和不断变化部分来设计,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形势部分也可根据这种理念来设计,相对稳定部分即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基本理论主要讲述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为理解国际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提供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基本形势可分为国际政治形势、世界经济形势、国际关系等模块,其主要内容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其总体发展趋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总的状况和重要变化情况,国际关系及中国政府的外交原则、立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可借鉴本科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内容的结构,具体包括: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独联体和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以及中国对外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这些内容涉及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两大模块的基本形势,也已将必要的基本理论融进相应章节的基本形势中。在此基础上,基本形势应增加国际关系模块,尤其是大国关系的基本走向,包括中美、中日、中印、中俄和中欧等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相对变动部分即热点问题,主要指近期内国际上发生的影响国际态势的重大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这些事件、情况的总体分析、判断和反应。这种内容结构,既使国际形势教育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使其有章可循,又能紧跟国际形势发展现实的演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