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从供需错位现象反思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游富相
关键词:供需错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
问题的提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其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旅游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对国家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本专科大学生而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因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广受用人单位青睐。然而,在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却出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与旅游企业供需两旺,但“成交”不高的供需错位现象。由于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不能按照既有模式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而必须针对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关问题的研究述评
由于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成熟,国外学者围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概观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重点问题有:如何选择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如何测量和改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如何克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等。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具体的案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把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看作是一个完整教育管理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地进行研究。同时,他们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各种先进方法,应用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无论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现象比较严重,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得不够深入,研究状况参差不齐,普遍认同的研究范式与体系尚未形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原因
虽然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人才链的角度来看,关键原因是处于人才链中游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尽管提法众多,但学者基本上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要素。基于此,我们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表述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某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销对路,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对人才的培养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要求培养人才。然而,近几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如,部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存在着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过宽或过窄的现象。
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要脱节培养过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等载体,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要素。就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具体表现在许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缺乏适应性、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实训基地缺乏先进性和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等方面。
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近几年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不少影响人才培养的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行政对高职教育体制的制约、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制约以及校园文化存在的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约三个方面。
人才培养评价不科学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对培养目标、过程、制度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在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时间较短,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匮乏。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评价上基本还是以本科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为参考依据,尚没有建立符合高职教育本质及旅游与酒店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根本上来说,如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与酒店业需求不适应,即使再好的选才机制和酒店用才环境,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解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这一问题,首先应从高职教育自身入手,按照酒店行业需求特性而重新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与酒店人才需求相适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我国目前酒店业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对酒店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旺盛。因此,我们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有较强经营管理实践能力的、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酒店职业经理人。酒店职业经理人就是以经营管理酒店企业为职业,运用现代酒店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独立主持一个酒店或其中的一个部门的经营管理,并且取得工作绩效的管理者。将酒店职业经理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体现了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密切了校企之间的关系。因为要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就必须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深入到酒店实践环节中,培养意识、提高技能,提前熟悉企业管理环境,积累企业管理经验,使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训练创业能力,打造综合素质。同时,从学生就业角度而言,将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作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解决了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矛盾。
培养过程与酒店人才需求相适应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涉及多种要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三个方面。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载体,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主体,三者共同构成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
1.借鉴瑞士的“洛桑模式”,设计酒店职业经理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的形成和培养。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将教学课程分为三类: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课程体系既有行业定向性,又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则重在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实践课分为操作性的练习课、模拟性的分析课、研究性的调查课。语言课则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学生学业结束后获得国际酒店行业认可的就业证书,在各国高星级酒店可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而不必再经过实习期。借鉴“洛桑模式”,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以职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起包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在内的完整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课程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