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职《电路》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
作者:郑志萍
关键词:《电路》课程;课程改革;高职教学观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引发了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形势下,高职教育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岗位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充分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
是实践课程改革的基础
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加快高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是办成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而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任何教育思想、教育目标都要依靠一套课程来加以落实,不同专业,归根结底体现在不同的课程组合上,因此,课程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架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桥梁。
通常所说的“课程”,从层次上分有一类或一所学校的课程;特定专业的课程;一组因性质相近或互补而聚集在一起的课程(课群或课程模块);科目课程(一个教学科目或一项实践活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改革来说,主要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一个专业的课程可以定义为: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开设的包含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所有科目和活动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将课程建设与改革看成是一个有层次性、综合性的工作,即首先考虑的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专业的课程总体设计,其次是专业课程中的课群设计,再次是课群下面的科目课程,科目课程的内容除包含认知领域外,还应该包括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因此,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其所担任科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专业的课程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本科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专业课程改革的落实奠定基础,使课程改革在最大限度上取得实效。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是课程改革得以实施的关键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及教学观是满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门应用人才的要求,是教师实践课程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和质量观,即明确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好课程的问题。高职高专的教育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此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高职高专的好课程就应该满足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课程目标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即以就业为导向;二是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即体现一种高技能型的教育;三是课程标准应具有面向企业的服务性,即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不仅要考虑教育标准和学科标准,还必须考虑企业标准,在课程考核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中应有职业技能考核的内容。因此,作为高职教育主体的教师的课程理念应该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坚持理论为形成能力服务的原则;坚持以胜任能力为主兼顾适应能力的原则。其次,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是从事职业教育活动的,应该朝着“双师型”方向努力。“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能够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及态度融合于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现。再次,教师应能将先进教育思想观念落实到教学手段上,具体表现为: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让学生明确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学会知识、掌握能力的同时又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教给他们科学的创造方法和技巧并提供发挥创造才能的实践条件和氛围,培养他们的创造勇气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自我开拓和发展的需要。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认真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采用多媒体技术,CAI、CAD、仿真模拟技术,网络技术等促进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电路》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改革实践
《电路》课程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科目课程,不同的专业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要求有所区别,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打下基础,落实好课程改革工作呢?我们可以在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内涵、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尝试。
制定教学计划时,对课程内容分层并据实调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课程内容的分层对于程度相差较大的高职生是很有必要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将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与专业联系的紧密与否等方面进行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再结合教学对象的情况因时制宜地进行调整,从而使每个教学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发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电路》课程内容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层: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元件、基本定律及其简单应用为底层内容,是每个专业、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应用网络方程和网络定理进行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单相、三相对称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简单动态电路的分析为中层的内容,要求电力专业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掌握;三相不对称电路、正弦激励下的动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则可归为上层的内容,要求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特别是电力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分层、如何适时调整是一个具体复杂且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课程内容的难易及其在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地位的轻重了如指掌,还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的精神。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方法的采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理论教学,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讲授是比较枯燥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采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电路定律中的“各元件约束”在讲解时不要采用“灌输式”,而是可以通过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有的知识,采用设问方式由学生思考得出定律的内容,教师再指出这些结论在电路中应用时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如需注意参考方向的问题等,这样既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又可使学生对该注意的地方印象深刻;而对于基尔霍夫定律则可采用形象模拟引入的方法,可以把支路中的电流比拟做水流,将两点间的电位差比作水位差来形象地说明定律,也可通过实验课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归纳出该定律是只与电路结构有关与元件性质无关的“互连约束”的结论;对于各定理可按其内容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加以说明,强调它们的应用,如“等效电源定理”可以用图例直接说明的方法,“叠加定理”可通过典型例题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内容的讲授,它们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则可由学生实践后来总结。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能够使学生更自觉地进行定律定理内容的学习,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高职生特点,注意兼顾“重点问题分析详细”与“课堂信息量足够”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面临着开放性和全球性的挑战,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更成熟,理解能力会更强,通过各种载体和传媒获得的各种知识会日益增加,追求知识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兼顾“重点问题分析详细”与“课堂信息量足够”的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仅是“专”还应“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更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扩大知识面,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形成基础知识宽广而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T’字型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创造火花”的敏锐意识,树立起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个性、主动发展的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创造性地“教”,即适时变化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表现创造性,促进其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自主思考的机会。此外,就是应该恰如其分地安排好理论讲授、例题分析、习题布置、思考讨论几个环节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分析到位和信息足够的要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