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云南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启示
作者:李家祥
教育对象广泛云南的职业教育学校,从清末开办伊始,就将教育的对象确定为符合一定年龄、知识程度要求的学生身上,招收的学生不分男女、种族、社会阶层,均可接受职业教育。鉴于招生对象的广泛性,使职业教育体现出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实现其教育宗旨。这与普通教育中的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一开始拒绝招收女生有着较大的差别。
专业、课程设置结合实际云南省的职业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上十分强调结合实际,体现地方特色。清末至民国年间,职业学校的专业主要设有蚕业、农业、林业、矿业、织染、商业、护理等科,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两大类:即文化课和专业课(实业课),并对职业课程及实习时数做出了明确规定。
办学机制灵活清末直至民国,云南职业学校的开办,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职业学校的设置有初等、中等、高等之分,以培养不同水平的实业对人才的需要。职业学校有为男生开办的、也有为女子开办的;有为普通学生开办的,也有为讲习生开办的;学制上,有短期的,短则几个月,也有长期的,几年不等。灵活的办学特点,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学生自身的状况。
十分重视实习云南近代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习。规定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时间不得少于全部学时的1/3;学生实习或参观时,应特重社会服务指导;学生实习不及格者,不得毕业;要求各职业学校必须建立实验场所,配备技术指导人员。此外,还要求职业中学应同当地工矿、商会、医院等建立联系,聘请其中有经验的人做学校的顾问,建立顾问委员会,让他们给学生上课,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更具有实用性,毕业后能够立即服务于社会。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实践、参观,希望培养的人才毕业后马上投入于社会工作,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管理严格清末到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一般都采用普通教育的管理制度。以中等教育为例,学籍管理极为严格。如,对退学的规定有:违反学校规则、性行不良、学业过劣、发生重大不正当行为等。对作为学籍管理手段的考试也作了严格规定:考试有平时考、月考、学期考、毕业考等。日常生活方面,注重礼节训练,培养学生守纪律,有礼貌的习惯,进入社会成为遵纪守法的良民。
清末至民国年间,云南职业学校的开办与发展掀开了云南职业教育历史新篇章,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培养了一批批实用人才。但是,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明显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师资缺乏。云南地处边疆,文化教育事业原本极为落后,人才也极为短缺,因此,从清末开始兴办职业教育起,师资缺乏已经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既懂教育,又有技术的教师更是高薪难聘。二是生源缺乏。由于受云南地方经济及政局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规模一直难以扩大。云南农业不够发达、工业也没有发展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前途渺茫,虽然政府采取了免费、奖励等措施鼓励学生就读职业学校,但学生数量依然很少。三是教材缺乏。本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处于摸索阶段。教学中缺乏现成的、完备的教材,学校的专业技术课程,大多是采用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四是经费设备缺乏。
云南近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合理定位,坚持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民国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两大做法仍值得今天借鉴。其一,划分职业教育区。云南省教育厅为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结合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于1938年,把全省划分为7个职业教育区,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并没有完全实施。但其思路仍然值得当代办学者学习。因为其一,学区设置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用中心辐射周边,为各地区培养各种专业人才,避免一刀切,统一设置职业学校的做法。其二,坚持教学与实际结合。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应突出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例如:省立工业学校为适应全省修公路的需要而开设土木工程课程。二是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是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实习,规定学生的实习时间不得少于1/3;另外,云南省教育厅还要求职业学校成立顾问委员会,聘请有经验的人士充当顾问,并给学生上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有很大帮助。
教育资源开放,实现全员共享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厅要求各职业学校都应建立实验实习的场所,并向社会开放。例如,省会工业学校(后改为甲种工业学校)设有理化实验所,它规定除供本校学生实习外,工厂工人、外校学生乃至社会上对工业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进入试验所中实习。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及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云南的职业教育规模呈不断扩大之势。但是,云南地方经济较为落后,职业教育的各种资源极为有限,因此,在办学过程中,若能借鉴过去的做法,对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办学效益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大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云南的职业教育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清末始创,民国时期则经历了三大阶段:1912~1930年,由于民国政府的重视、政局较为稳定,加之教育经费充裕,职业教育取得较大的发展;1930~1940年,云南省教育厅颁布了诸多改进职业教育的文件,并对全省的职业教育作了统一的规划,使职业教育逐步走向规范;1940~1949年,由于云南教育独立经费失去和内战的爆发,社会动荡,经济衰退,云南职业教育呈现剧烈萎缩。
参考文献: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8.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78.
[3]蔡寿福.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83,616.
[4]刘光智.云南教育简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116.
作者简介:
李家祥(1965—),男,云南普洱人,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和民族职业教育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李亚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