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云南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启示

作者:李家祥




  摘要:通过对云南近代及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脉络的简要回顾,分析了其办学的特点和不足,并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当今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可资借鉴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云南;近代及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启示
  
  云南近代职业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倡导
  随着我国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学东渐”的深入,新兴的资产阶级猛烈地抨击科举制度,他们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和培养新式人才是改良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呼吁建立新式学堂。将他们向西方学习到的新思想进一步推进,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清政府实行新政以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规定设学宗旨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颁布了“癸卯学制”。在“癸丑学制”中,对初等、中等及高等实业学堂作了明确规定。该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入学到大学毕业,整个学程为17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两级: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校,学制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3年;专门学校本科3年毕业(医科4年),预科1年。除上述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为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师范学校本科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均为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几类。分别实施完全或简易普通实业教育。“癸丑学制”的颁布,其目的是推行新式教育,以适应并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二)富国兴滇的需要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经济日渐衰退,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直至民国时期,传统农业依旧是云南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封建、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占据主导地位。云南的近代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仅限于内地的一些城市和矿区,绝大多数地区都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当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式教育,提倡以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振兴国家经济的指导思想确定以后,云南省政府、学界积极参与,大力倡导开办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在云南得以迅速开展。
  
  云南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清末,按照政府的要求,云南开始设置各类实业学堂,在初等小学阶段设学徒学堂,在高等小学设初等实业学堂,中学阶段设实科学堂,高等教育阶段设高等实业学堂。
  (一)初等职业教育
  清朝末年,一方面,由于清政府学部下令各省开办农业学堂,另一方面,由于云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栽桑养蚕,且云南的缫丝业也有一定的历史。因此,“滇省的职业教育,颇置重桑蚕一科”。为了使初小毕业生能学到农业和工业类的实用技术,光绪三十年(1904年),云南在省会昆明创办初级桑蚕学堂和实业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云南先后在澄江、丽江创立桑蚕学堂,随后在云南各地发展到20余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各地奉命将桑蚕学堂改为初等农业学堂,主要学习桑蚕、农业、林业和兽医4科,先办蚕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省会开办半日学堂,半日课堂学习,半日工场实习。工场设纸笺、织布、靴鞋、裁缝4科。之后,半日学堂改名为“省会艺徒学堂”,设园艺、印刷、文事3科。
  至宣统二年(1910年),在省会昆明创办了“省会女子职业学校”,设裁缝、织布、刺绣、编物4科,性质为半工半读。同年,云南从昆明到各府、州、县共创设约100余所的女子桑蚕研究所。云南省在省会、各府、县建立大批的桑蚕研究所,或在初等学堂增加桑蚕科。进入民国以后,初等工业学堂改为省会艺徒学校,初等农业学堂改为乙种农业学校,到1914年,全省有45所乙种农业学校、5所乙种工业学校,学生2000余人。后因护国军兴,教育经费锐减,至1923年,云南的职业教育基本停办。1928年以后,初等职业教育有所恢复,但至1940年,全省也仅有6所初等职业学校,学生983人。
  (二)中等职业教育
  在云南的中等教育事业中,职业学校是重要的一翼。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云南创办了省会中等农业学堂,设蚕业、农业、林业3科,并附设农业教员讲习所及染织科,目的是:“养成农业上必需之学识,俾将来改良农事,开导全省人民。”为鼓励学生到农校学习并献身农业。当局规定,凡在农校读书的学生一律免交学费,讲习生免费提供膳食。清朝的后10年中,中等专业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数量极少。1910年,创办了第一所商业学堂。
  进入民国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云南省教育厅先后颁布《云南省教育厅扩置全省职业教育计划大纲》、《云南全省职业学校设置纲要》等文件,多次下令推广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扩大和充实。民国初年,中等职业教育获得稳步发展,一些普通中学改办工农等科职业中学,省、县立普通中学添设职业科或附设职业科。民国元年(1912年),省会农业学堂改为省会农业学校,云南高等工矿学堂改办为“省会工业学校”。省会工业学校后又改为“甲种工业学校”,内设采矿、冶金、应用化学3个学科,并设“理化实验所”,实验所对社会开放。民国十五年(1926年),云南省设立农科高级中学,内设农科、林科两个班,辟有自己的农场、林场和苗圃,是其办学特色。民国十八年至十九年(1929~1930年),教育部命令各省努力发展各种职业教育,限制普通中学的扩大,并规定把中等教育经费的35%用于职业教育事业,要求各中等学校都加设职业班或加设职业课程,进行职业训练。1935年以后,云南还开办了省立团山、玉溪、开远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除此以外,还开办了省立昆华高级护士助产学校、鼎新初级商业学校,分别培养护士和会计。1940年,云南的教育经费因失去独立资格而锐减,次年,教育厅颁布《关于省立各中等学校裁并班级令》,后因战事及经济影响,全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度萎缩或停办。到1945年6月止,除省会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外,在县立、市立的128所中等学校中,仅剩1所职业学校。
  (三)高等职业教育
  光绪末年(1908年),云南开始草创新式高等学堂。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云南就创办了武备学堂,附设方言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方言学堂改办为高等学堂,这是云南开办的第一所外语高等学堂,设日、英、法3科,并选派优秀毕业生到日本、欧美留学。云南有欧美留学生,自此始。辛亥革命后,这所学堂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云南成立了第一所专门的政法学校——法政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云南法政专门学校,课程有法律、政治经济、商业、英语等,1932年,该校停办。但是,该校在办学期间共毕业了40个班,培养了1800余名学生。至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省的许多行政、司法、商业等机关中的管理者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宣统二年(1910年),云南创办了云南高等工矿学堂,初设高等生1个班,中等生4个班。招生对象主要是云南、贵州两省的优级师范选科的理化、博物两类的优秀毕业生。辛亥革命后,因学生星散零落而停办。
  
  云南近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清朝末年,新式教育学校在云南迅速开办起来,但教育的体系却是错位的,初、中、高等教育脱节现象极为严重。云南在开办新式教育的初期,最先受到重视的是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后来在清政府的明令下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才受到重视。以民国时期为例,云南省教育厅先后颁布了《云南省教育厅扩置全省职业教育计划大纲》,《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规程》、《云南全省职业学校设置纲要》、《云南省职业学校学生生产劳动实习给奖暂行规则》等诸多文件,多次下令推广职业教育,鼓励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