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2008年《职业教育研究》总目录

作者:佚名




  本刊特稿
  职业教育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战略研究 齐守泉/山东(1.4)
  天津市农民职业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郭奇/天津(2.4)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秦国萍/上海(3.4)
  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潘建林/浙江(4.4)
  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董刚/天津(5.4)
  宁夏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鲁琳雯闫宁/宁夏(6.4)
  江苏省常州科教园区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袁红萍朱红/江苏(7.4)
  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 邓玲/广西(8.4)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高职教育发展探究 郑长均/重庆(8.6)
  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陈国富/上海(9.4)
  宁波市高职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李振祥/浙江(9.6)
  关于洛阳市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高勇/河南(10.4)
  宁夏高职教育微观层面产学研结合模式构建冯永琴/宁夏(11.4)
  优化校企合作环境 增强深圳特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李利军/广东(11.6)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陈传伟胡珍等/四川(12.4)
  理论与应用研究
  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何光全/重庆张涛/四川(1.6)
  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苏俊玲/上海(1.10)
  企业对产学合作缘何冷淡 何万一李强/江苏(1.12)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的研究综述 范爱华/湖北(1.14)
  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高利兵/安徽(1.16)
  论科学推进工学结合与半工半读 孙山廖昕岚/四川(1.18)
  论职业教育的逻辑元点 王水连/广东(1.20)
  论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冲突 尤伟/江苏刘玉杰/新疆(1.22)
  工学结合中的学业促进行动与评价体系 程智谋/浙江(1.24)
  从非专业素质缺失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龙卫兵吴蜀湘/湖南(1.26)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李新生/湖南(2.5)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分析王静岩/江苏(2.8)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岑艺璇/吉林(2.10)
  试析罪犯职业教育发展中需求本位的偏离与矫正肖丹/吉林(2.12)
  从价值取向透视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发展策略朱维巍/浙江(2.14)
  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思考李朝军/河南(2.16)
  校企合作: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 徐健/江苏(3.5)
  论构建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孔存慧励增艳/天津(3.8)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教育营销观念初探傅弋蓉/浙江(3.10)
  试论高职学制改革的若干问题袁玉娟/湖南(3.12)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社会背景与对策分析王亚妮/广东(3.14)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述评蒋小群黎玉兰/广西(3.16)
  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陈军向/福建(4.6)
  高职招考制度改革初探 吴乃欣/天津(4.8)
  农村综合高中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 康红兵/江苏(4.10)
  我国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 常彦/甘肃(4.12)
  创办分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赖兴余周跃红/广东(4.14)
  校会合作培养职业人才前景探析 魏红梅/广东(4.1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刘向红/山东(4.17)
  新课改背景下职校学生“体能学分”评价体系的建构 许振华/江苏(4.19)
  关于示范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施霞胡克祖/天津申寻兵/江西(5.5)
  马斯洛创造性理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 张翠莲/湖南(5.7)
  构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理想模式 杜国民刘萍等/内蒙古(5.9)
  论高职院校体制创新的价值取向 杨敏恒/湖南(5.11)
  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 王中军许涛/江苏(5.13)
  试析实施《劳动合同法》对实习管理的影响 刘远锋/广东(5.15)
  关于高职教育体验式情境课程的教学研究 闫宁/宁夏(5.17)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论周春芬/浙江(6.5)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结合苏俊玲/上海(6.8)
  高职教育课程观变革初探康荔/福建(6.10)
  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规划职教教材建设王满亭/辽宁(6.11)
  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杨庆/广东(6.13)
  大学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建设、改革及发展施旭东/云南(7.6)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张涵肖健/江苏(7.7)
  职业院校应树立“大职教观”周艳红凌云/湖南(7.9)
  论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朱宪玲/广东(7.11)
  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罗凤姿孙丽等/湖南(7.12)
  简论高职院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教学内容改革 张鹏顺/安徽(8.8)
  从社会学角度探析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问题 陶佑强梁桂/广西(8.10)
  浅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王静岩/江苏(8.11)
  从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观的视角解析职业教育课程 高苑闫宁/宁夏(8.14)
  新建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 万伟平李森/广东(8.16)
  高职院校社会捐赠研究王东芳/湖南(9.7)
  职业刻板印象研究综述余秋梅王荔等/云南(9.9)
  “订单”实训模式研究李新辉/河北(9.11)
  福斯特理论对我国企业职业培训的启示周报春/湖南周秀中/广西(9.13)
  后现代语境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邢彦明/北京(9.1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估制度的沿革与反思姚爱国/甘肃(10.6)
  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夏学文/湖北(10.8)
  高职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侵害责任认定现状的研究贾冬艳胡克伟等/辽宁(10.10)
  国内外高职产学合作比较研究与启示李振祥/浙江(10.12)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研究张琛杨平等/湖南(10.13)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问题与思考王国聚/河南(10.15)
  试论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意义罗忠明戴明元/四川(10.17)
  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周茂东/广东(11.8)
  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戴文静周玲美/湖南(11.1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