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安徽省建设职教大省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思考

作者:余祖文 谭维奇 吴何珍 李进恩 张鹏顺




  摘要:安徽省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具有必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职业院校加强质量与内涵建设两方面入手,将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关键词:安徽省;职教大省;职业教育
  
  安徽省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必要性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5年安徽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职教大省,这是立足省情、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社会的战略举措。
  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安徽省总人口6516万,居全国第8位,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从人口受教育情况看,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受教育人数比例较小,有数据表明,安徽省人口文盲率为11.74%;从城镇化水平看,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27.81%,但较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仍低8.28个百分点,更远低于发达国家75.86%的平均水平;从人口产业结构趋势看,从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结构比例为58.50%、17.00%、24.50%,而发达国家的人口产业结构基本构成为:第一产业占3%~5%,第二产业占25%左右,第三产业占70%,与之相比,安徽省的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还远未形成。安徽省要想改变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落后、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产业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
  调整和提升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技能型、服务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另外,“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将向中西部转移,安徽省地处中部经济带东部,“长三角”西部,因此,未来几年安徽省的加工业、制造业比重将迅速增加。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适应中部崛起与安徽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进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人口数量多,农业经济在全国居于第9位,但农村经济落后、社会事业落后,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当前,安徽省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法制化建设、生态农村建设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任务。
  
  安徽省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7年,安徽省高校总招生人数为273500人,其中本科生104500人,高职专科生169000人,高职招生人数超过了本科招生人数。但由于发展较快,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管理问题安徽省的职业院校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行业主管,主要是由原各厅所属的职工学校和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教师专业性较强,实习场所有保障。二是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的院校,办学经费有保障,学科与师资力量较强。三是省市共建高职院校,多是由原各地、市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第三类高职院校在安徽省所占比例最高,也是办学中存在问题最多的院校。由于省市职责划分不清,出现有些事没人管,有些事争着管的现象。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的高投入性,但由于管理交叉,办学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如有些院校在建成之后,被定为定额拨款单位,从建院到现在,定额一直没有增加,教职工工资缺额很大,影响了教职工对职业院校办学的信心,影响了学院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做大做强无从谈起。
  招生问题职业院校招生最突出的问题是报到率偏低。据我院统计,2005、2006两年的录取率分别为98%和90.1%,而当年的报到率只有62.1%和57%,全省职业院校的报到率只有70%左右,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报到率,竟然不惜血本,组织阵容强大的招生队伍,到中学去宣传,结果报到率仍旧不高,导致宝贵的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有关,也与招生制度不合理、改革不到位有关。
  就业问题职业教育本是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但由于安徽省经济欠发达,科技发展缓慢,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操作工,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不高,在省内,起薪一般为每月800元,而在外省,一般为每月1200元左右,有些高职毕业生的工资平均水平甚至比农民工还低。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也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愿意到江浙一带工作,使得他乡的经济更为发达,家乡的经济更加落后。这种用人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违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
  产学合作难度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产学合作应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立校之本、育人之基、发展之源。然而,产学合作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认识层面看,产学合作只是在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同,根本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尤其没有得到行业、企业的重视。从制度保障层面看,虽然在《职业教育法》中有一些原则的规定,但是缺少刚性的要求与约束,执法的主体与手段尚不明确,缺少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缺少配套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环境氛围看,产学合作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领导重视的程度关系密切。安徽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人们对职业教育与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地。从职业院校自身看,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高职院校尚处于建设与发展之中,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教学质量开始被社会认可,但是其先天不足的弱势地位对行业、企业还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产学合作往往只是高职院校的一厢情愿。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一些看似很好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很难实施。
  内涵建设力度不够安徽全省的62所高职院校都“瞄准市场设专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你设、我设、他也设,政府不加调控,大家一哄而上,后果可以想象: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条件不足,盲目招生,误人子弟;三年后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困难。
  高职教育的内涵应包括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个层面,而如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还没有走出本科教育或学术型高校的圈子,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系统性、理论性,而很少关注实践性、实用性;在教师的培养和选聘方面,也是以理论型为主,真正符合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很少。
  
  安徽省建设职教大省的措施
  
  判断是否属于“职教大省”的标准不应该只看量的多少,更应该注重质的优劣。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果培养不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就是有1000所高校、1000万大学生也不能说是职教大省;如果培养出来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留不住,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仍然无济于事。要想将安徽省建设成职业教育大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大力扶植,职业院校应切实加强质量建设与内涵建设。
  (一)政府宏观调控和大力扶植
  加大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是高投入性教育。安徽省的职业院校大都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建成的,基础设施较差,实训、实验设备条件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软硬件建设。学校教育创造财富与企业创造财富的前提不同,产生的社会影响不能同日而语,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独木不成林,所谓扶优扶强,只能产生独树一帜的效果,不会形成职教大省。因此,政府应采取“允许一部分学校先发展起来”的政策,带动整体的发展。
  

[2]